中國百億美元企業:善弈者謀勢
這些百億美元巨頭除了與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息息相關之外,更是離不開企業自身的市場競爭戰略,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先謀勢后謀利。所謂“勢”者,指形勢、優勢、趨勢、態勢。從企業經營理念的角度來說,謀勢就是對國內外市場形勢的認識和判斷,著眼于謀求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把握同行業及自身的發展趨勢,擺正自己在同行和客戶面前的態勢。而這些優秀企業就把“謀勢”演繹得異常精彩。
勝兵先勝 扣準市場脈動
孫子有云:“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聯想、海爾、華為、中興這些百億美元巨頭充分運用了“勝兵先勝”兵法,在市場競爭中求得企業不斷成長壯大。
海爾表現得最為突出。在被稱為“中國現代公司的元年”的1984年,海爾起步,從“張瑞敏砸冰箱”開始進入名牌戰略階段,直至1991年,海爾還只做冰箱;從1992年起,海爾開始多元化戰略階段:從一個產品向多個產品發展,從白色家電進入黑色家電領域;在企業國際化浪潮中,海爾1999年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為了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運作全球范圍的品牌,從2006年開始,海爾進入全球化品牌戰略階段。
海爾走的四個階段,都是順應不斷變化的形勢而做出的戰略調整。聯想、華為、中興等企業也是如此,準確把握市場動態。例如,中興,把握了幾乎每一個市場增長的關鍵點,從CDMA、小靈通到手機,再到TD,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業績。
專業化與多元化的結合
多元化是我國大型企業的一個趨勢,這些百億美元巨頭更是不例外。在專業化的基礎上,選擇多元化,海爾的經歷尤其具有代表性。
海爾是從制作冰箱起家的,1984年至1991年的7年間,其一直致力于電冰箱的生產;海爾又于1991年底開始生產電冰柜、空調器。用了三年時間,海爾便成功地占領了冰柜和空調市場,并成為中國制冷家電行業的領導者;緊接著,海爾又開始進入洗衣機、微波爐、熱水器等小家電領域,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又當上了洗衣機行業的領導者。
1997年海爾開始生產彩電、VCD等黑色家電,雖然并不怎么成功,但海爾也成為一個人盡知之的國內家電名牌。毫無疑問,海爾在家電領域走的道路是十分成功的。
但從1995年開始,海爾卻相繼進入了與其主業家電風馬牛不相及的廚衛領域、保健品領域、餐飲領域,后來又相繼進入了塑料領域、軟件領域、物流領域、通訊領域、電腦領域、藥業領域。
這樣的多元化道路是企業快速發展的基本戰略,它能實現企業的快速擴張,但也要謹防企業陷入多元化迷局,尤其是品牌迷失。
中興通訊則將專業化與多元化進行了一個完美的結合。即在保證產品質量和完善的服務網絡的基礎上逐步擴充業務群,形成涵蓋無線、有線、業務和終端四大領域的齊全的產品線。
擴張策略求同存異
這些巨頭企業都曾通過兼并擴張來不斷壯大自己,但是策略卻求同存異。
大魚吃小魚,當企業資本存量占主導地位、技術含量并不占先的時候,這種策略被經常得到運用。2004年,聯想用12.5億美元收購IBM的PC業務成為企業并購的經典。
快魚吃慢魚,在通信制造業的競爭形態體現得尤為明顯,大魚有、小魚無,正在變成快魚有、慢魚無。華為、中興就是憑借著“穩、準”等特點,成為不斷適應變化著的市場的“快魚”,在全球通信領域快速崛起。
吃“休克魚”,這是海爾兼并擴張舉措的一種形象的比喻。所謂“休克魚”是指硬件條件很好,管理不行的企業。而海爾就是以吃“休克魚”的方式進行資本運營,以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規模做大,把企業做強。
這些優秀企業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年代成長發展,走向市場、走向世界;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他們又將面臨新的起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