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管一管考研復試——考研復試十宗罪
筆者的一篇博客文章“我考研分數第一,我卻落了榜”引起了眾多網友的熱議,相關博客的訪問量達23萬多次,評論達5000多條,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青年報等權威媒體也相繼發出相關報道和評論。
一個普通女生的考研遭遇竟引起如此多人的關注,一定有其深層次的原因。作為局中人只能“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高潮之中靜下心來探討一下其根由。不難覺察到引起波瀾的源頭是廣大網民對考研復試公正公平的憂慮。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研究生錄取主要有兩道關口,一是全國統考,一是招生單位復試。其復試環節包括專業課筆試、英語面試、綜合面試、實驗能力測試、身體檢查等項目。
研究生全國統考是純粹的客觀打分,四門功課從進考場到網上公布分數全部程序都有嚴格的規范和制度,丁是丁,卯是卯,摻不得假,弄不得虛。盡管這種考分難以全面反映考生的能力,但由于它客觀規范,量化性強,藏不得貓膩,考生對它信任有加,群眾也很少對它的公平性提出質疑。但考研復試則不然,盡管它具有有利于全面考察學生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觀察等明顯優勢,但由于其以主觀評價為主,過多的依賴于操作者個人的職業操守和道德良心,在當今的社會世風下引起人們過多的懷疑。筆者本人就是一個操作者(面試導師)又是一個懷疑者。我懷疑在打招呼、自我推介、登門拜訪的情況下,我還能不能排除干擾,心如止水,“坐懷不亂”;懷疑即使我能達到圣賢地步,但我的好惡,我的偏見,我的性格能否給考生一個公正的評價,尤其是讓我排出名次的時候。
當前的研究生復試究竟存在哪些問題以至于激起考生和民眾如此的不滿呢?通過所見所聞和媒體的報道,歸納其主要問題可能出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則缺乏公示。某些單位在復試前并不出“安民告示”告知考生每個復試環節各占多少分數,復試分數占總分比例多少,是一票否決制還是積分制,致使考生心中無數,在懵懵懂懂中進行復試。例如由某單位招研,進行動手能力測試,試前和試后均未告知要寫實驗報告,一周后才說未交實驗報告,后來了解到連監考人也不知道有交實驗報告的要求。
二、復試各科目報分滯后或錄取結果不及時告知。大部分招生單位在復試過程中,每進行一個科目,會即時將結果告知考生,錄取不錄取也能在二三天內通知。但有少數單位則采取秘不告人的策略,復試過程中各環節成績和名次均嚴格保密,甚至最終也不告知考生。例如某研究所一個專業只有兩人參加復試。當天就可將卷紙成績和面試評價匯總完,但該所七天后才告知考生是否錄取。遲報或不報各環節分數和名次,晚告知錄取結果,無疑剝奪了考生的知情權,增加了單位內部調整和周旋的機會。其后果是失去了考生對復試的信任。
三、程序不規范。面試時什么條件能當考官?考官幾人?是單數還是雙數,一個單位內沒有明確的規定,誰是主問誰是輔問,誰問專業,誰問個人情況,分工不明,實驗能力測試只是隨便指派一個人看一看,隨意性很大。
四、出題不規范。對于不同考生面試問題難度差別很大,對于本校考生或重點學校考生面試問題很簡單,象征性的提個問題、走個過場,有的甚至不提問題只說“你的情況我們都知道了”就算過關了。有的導師所提問題根本沒有固定答案,如提問“化學反應分幾種類型”這就和問中國人分幾種類型一樣難以回答。另外面試時間差別很大,有的20分鐘,有的僅4、5分鐘。
五、打分不規范。面試和實驗能力測試預先不分等級,沒有尺度,失誤多少,扣多少分,沒有任何標準規定,有時僅憑一個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問題,或一個動作錯誤即被定為應變能力差、專業知識差、動手能力差等,考生多有不服。
六、面試缺乏回避制度。很多院校都由考生的任課老師,班主任,畢業論文導師作為考官面試錄取學生的情況,那么對同時參加面試的外校學生就缺乏說服力。
七、缺乏投訴、復議程序或不公布投訴、復議途徑。考生有疑問、有異議無處查問,只能忍氣吞聲,吃啞巴虧。有的考生被淘汰,只是電話告知,“你實驗能力不合格,不能錄取”,考生再追問怎么不合格?對方說“不能告訴你詳情”就扣下了電話。
八、缺乏組織監督。對整個出題、復試、評分過程,無有監督、檢查,有些單位將一切權力下放到教研室,任由操作人員憑著良心去做為。由于監管不到位,造成許多單位人情、關系泛濫,暗箱操作成風。個別院校或院系有教師復試前辦小型學習班、開小灶,由參與出題人員或復試考官對本校考生或關系考生進行群體輔導和個別交待,漏題、交底就見怪不怪了。
九、將考生按出身不同,分成三、六、九等。同樣的統考成績,同樣的復試分數,重點院校或知名院校優先錄取,甚至非重點院校考生在成績占明顯優勢的情況下也被莫名其妙地淘汰。有些單位肆口貶低學校和考生,將非重點院校和其學生概之以考研基地、考研專業戶,失去了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則,剝奪了非重點院校同等分數、同等能力考生的讀研權利。
十、對參與招研和復試的工作人員和導師缺乏教育培訓和組織規范,未進行政策交底,未明確交待權利、責任、規范和紀律。考生向工作人員提出問題,一問三不知;有些導師稀里糊涂趕到考場,問一些不沾邊的問題,有的監考老師竟不知道收哪幾份卷子,考生敢怒不敢言。
出現以上問題的社會根源在于政府監督的缺位;內部原因在于,招研單位把研究生復試當成自己的家務事,認為只要統考上了線,錄取不錄取在于我,錄取誰都一樣,忽視了教育的公正和公平,忽視了對社會負責和對考生的負責。同時,部分單位缺乏平等觀念和對考生權益尊重的意識,更沒有為考生服務的意識,也是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之一。
以上問題的存在,嚴重地破壞了國家教育考研錄取的公正性,損害了研究生制度的權威性,在許多地方和人群中,一提考研復試,無不搖頭嘆息,無可奈何。難道考研復試就是一塊禁地,不能進行質疑,探討改革嗎?
我記得剛剛恢復研究生招生時,每個招生單位都將招研看作非常神圣的事情。老教授、老導師個個誠惶誠恐地對待自己的導師權力,小心翼翼地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很少見人情關系和暗箱操作。過了二十五年,社會發展了,教育水平提高了,而我們的招研的社會公信力反而降低了,這到底是因為什么?
同樣是考試,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考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反而提高了,人們贊揚說“高考(Q吧)是當今社會的一塊凈土”。筆者認為除了考研復試本身具有主觀屬性外,缺乏監督是其失去公信的主要原因。
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入,政治走向民主進步的今天,考研復試已成為實現教育公平的最后堡壘。政府應該傾聽考生和民眾的呼聲,正視考研復試中存在的問題,認真探討考研制度的改革,加強對考研復試的監督,切實維護考生權益,使復試走向規范、公平、公開、透明,逐步恢復其在百姓心中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