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IPTV巨虧10億 三網融合遭遇尷尬
幾乎所有人對IPTV的憧憬都是美好的,然而,現在為之搖旗吶喊的人越來越少,就連華為、中興以及UT 斯達康等產業鏈中堅目前也面臨著尷尬的局面。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為近兩年在IPTV上已經巨虧十幾億,而其他IPTV“大戶”也仍處于市場培育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78943.htm毫無疑問,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讓整個IPTV產業鏈的消極情緒在蔓延。政策、體制以及技術像三座大山壓在企業頭上,2007年IPTV的發展比預想的緩慢的多,充其量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而根本的癥結在于:三網融合進程緩慢。
被禁制的IPTV欲望
按照管理經濟學的理論,“鴻溝期”的后面將迎來“保齡球期”—一個關鍵的球打過去,收益會成倍增加。在大多數設備企業看來,這個關鍵球無疑就是IPTV。然而,這個前期已經投入巨資的“新興產業”卻遲遲未能開花結果,持久的攻堅戰讓整個產業鏈疲憊不堪。
首先,預期的規模商用到目前來看還沒有完全實現。按照目前的數字,IPTV用戶在寬帶用戶中所占的比例不超過1%。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第三季度,IPTV用戶數為101.2萬,雖然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超過100%,但主要得意于上海以及福建、廣東等試商用地區的用戶增長。
其次,“大河無水小河干”,政策上的搖擺讓下游的企業在IPTV發展上舉步維艱。以UT斯達康為例,根據最新財報顯示,UT斯達康07年第三季度財報凈銷售額為6.46億美元,凈虧損5500萬美元。重組后的UT斯達康確定的三大業務中,IPTV將是“重中之重”,并保持持續增長;但事實上,投入巨資的IPTV業務并未獲得預期的回報,而UT斯達康也只是產業鏈上的一個縮影。
再次,“墻內開花墻外香”。據知情人士透露,華為近兩年在IPTV上已經虧損十幾億,這個海外收入比重超過70的國際性企業,也不得不遠走歐美以及泰國、烏克蘭等國,以此彌補在國內的虧損。
最后,令設備企業芒刺在背的是廣點同時在發展與其有直接競爭關系的數字電視,而且廣電一直聲稱擁有IPTV的內容管理權,因此,IPTV要大力發展,避開廣點的制約悄然前進顯然是上策。
熱情遭遇現實尷尬
2008年伊始,考慮到寬帶用戶的進一步增長、奧運會等因素,IPTV有望獲得進一步增長,這將對IPTV的政策、網絡、產業鏈以及商業模式提出新一輪的考驗。屆時,制約IPTV發展的直接因素和間接因素都會暴露出來。
換句話說,政策、標準以及用戶,每一個因素都可能成為IPTV的“絆腳石”。在這場由時間、金錢和耐心構成的賽局中,產業鏈上的設備制造企業正從最初的激情與夢想中,快速跌下云端。
在政策上,一方面,正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等電信運營商都將IPTV視為寬帶的延伸,希望借IPTV新業務扭轉傳統業務嚴重萎縮的局面;而另一方面,廣點卻主導了IPTV的牌照發放權,他們把IPTV看作有線電視的擴張和延伸。三網融合進程的緩慢,無疑將長期影響IPTV產業的發展的大局。
用戶方面,根據預測,2007年年底IPTV用戶數將會達到125萬,即便如此,這對于擁有幾億通信用戶、幾千萬寬帶用戶的電信業來說,也實在算不上“規模”。IPTV“雪崩點”的出現,目前首要的因素就是政策的防開,讓擁有豐富的網絡運營經驗的電信運營商全面介入到IPTV的發展中來,從而推動網絡升級、產業鏈完善以及平均成本的迅速降低,基于此,才有可能形成更加豐富的商務模式供用戶選擇。
健康發展需多方合力
以IPTV業務為切入點,實現電信、廣電和計算機三網融合的目標,可以說是三個行業的共同愿望。現在的首要問題是需要建立一條完善的IPTV產業鏈,創建一種合理的盈利模式。綜合考慮行業特長和網絡優勢,構建理想的IPTV業務平臺。形成一個共存互補,資源共享的融合網絡。推進“三網融合”,實現“十一五”規劃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當然,對于IPTV來說,建立一條完善的產業鏈至關重要。作為產業鏈的領導者,運營商必須創造一種合理的盈利模式,提供一個很理想的平臺,讓包括內容開發商和提供商在內的產業鏈各方有利可圖,以鼓勵他們開發出更豐富、更精彩的內容來。
三網融合走到今天,幾經周折,盡管至今仍然在不斷探索之中,但IPTV的美好前景為三網融合提供了契機。IPTV的盈利模式表明,電信網、電視網和計算機網仍有長期共存、資源互補而又展開競爭的可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