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畢業大學生被誣是賊 縱火十多起泄憤(圖)
縱火者是一名臨近畢業的在校大學生
核心提示:從2007年12月27日到前天,南京下關四所村周邊接連發生樓道火情20多起,經調查,縱火者竟是一
名臨近畢業的在校大學生,其縱火原因竟僅僅是因為在實習單位受到了委屈,無處發泄。
從2007年12月27日到前天(6日),下關四所村周邊接連發生樓道火情20多起,警方初步勘察發現,這些火情均系人為縱火。頻頻發生的火情引起警方高度重視,百余名警力先后展開全方位調查,并于昨天正式確定了縱火犯罪嫌疑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縱火者竟是一名臨近畢業的在校大學生,其縱火原因竟僅僅是因為在實習單位受到了委屈,無處發泄。
-對話
-心理分析
及時發泄情緒避免患上縱火癖
南京腦科醫院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師陳建國說,造成這名男子頻頻縱火的原因,是因為他可能患有一種名為“縱火癖”的心理障礙。“縱火癖”是一類以為了獲得愉快、滿足或緩解緊張而反復縱火為主要表現的心理障礙,得了這種病后,患者會反復出現縱火沖動,并付諸行動。患者本人控制不住自己的這些沖動,對火和與火有關的事物迷戀、感興趣、好奇,在縱火、目睹火勢或參與火災的善后工作時體驗到興奮、愉快、滿足或放松。有的患者事后又對自己的行為后悔莫及。
陳建國說,這名男子患上“縱火癖”的誘因,就在于他在單位受到了委屈,無處發泄。因此,出現這樣的心理沖突時,一定要及時把壓抑、憤怒的情緒發泄出來,可以找親友同學傾訴;也可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干預。
被認定是賊
特別委屈
11天發生20多起火情
昨天,記者在五所村小區、安樂村小區、新民路等數處居民樓里看到,樓道里到處是被燒的痕跡,部分還沒有來得及清理的燒毀物也堆積在墻角。附近居民告訴記者,被點燃的都是不值錢的東西,“但萬一碰到老人小孩啊,還是很危險的!”
12月27日下午2點多鐘,下關區江沿村51號2單元3樓的張先生正在家里睡覺,迷迷糊糊之間,突然聽到外面傳來救火聲。張先生準備沖出去救火,但門剛被打開一條縫,張先生便看到外面過道上火光一片,消防隊員正在滅火。據警方介紹,這是近期發生的第一起火情。
12月29日晚上10點多鐘,四所村派出所再次接到市民報警電話,聲稱位于柵欄鐵路埂3號2單元的一處地方起火,自行車等物被燒毀。
2008年1月1日晚上10點多,四所村派出所報警電話再次響起,同樣是位于柵欄鐵路埂11號的一戶住戶門口的紗門被燒壞,現場沒有可疑情況;2日上午,警方報警電話繼續響起,四平路303棟2單元樓梯間的外墻電線盒被燒毀;3日上午,建寧路129棟過道的雜物被燒毀;3日下午,三所村6號某住戶門口的紗門被燒毀……據警方初步統計,從2007年12月27日至2008年1月6日,下關四所村周邊接連發生類似火情20多起。
案情回顧
小伙身上搜出發燙的打火機
“就是他!”昨天上午10點半左右,一位便衣民警押著一名身材矮小、文質彬彬學生模樣的男青年來到下關區五所村400號附近,引來附近一些居民的小聲議論。從居民口中記者得知,這名男青年,就是接連在下關區縱火數十起,鬧得居民人心惶惶的“樓道縱火狂人”。
民警將男青年帶至五所村400號一單元樓上供目擊市民指認,有市民回憶起來:“確實有印象,好像當時在小區見過這個人。”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他特意跟隨民警來這里指認現場,因為前天下午報警致使縱火嫌疑人落網的就是他。“當時,我在安樂村附近,突然看到210號一單元一樓樓道內有火光。”張先生急忙上前查看情況。
張先生說,就在這時,一名小伙子從煙霧繚繞的樓道內跑了出來,隨后就站在不遠處,看著樓道里的熊熊大火越燒越旺,還一臉的成就感。這一幕立刻引起了張先生的警覺。“隨后,我過去詢問失火的情況,小伙子還裝模作樣地說,‘這火燒起來真不得了’。”張先生說,隨后他向附近居民打聽,大家均表示這個小伙子不是小區居民,他憑直覺感覺這名小伙子就是縱火者,于是趕緊跟警方聯系。
張先生說,他向便衣民警示意后,便衣民警立刻靠近了仍在觀望大火的小伙子,假裝向其借煙。“小伙子說他不抽煙,民警見時機成熟立刻將其控制,隨后在小伙子身上搜出了一只黃色的打火機。”張先生說,他在現場摸了摸那只塑料打火機,前面的金屬頭還熱得發燙。
“在這么短的時間里,接連發生如此密集的火災警情,可以說從來都沒有遇到過!”頻繁的火災警情讓消防隊員和民警跑得暈頭轉向,而這也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視。據下關公安分局四所村派出所教導員吳慶介紹,在下關公安分局局長顧建明、副局長朱明的指示下,一個由刑警大隊和派出所聯合組成的專案組迅速成立。
大多數火情發生在頂樓
“從防范的角度來說,對民警是個挑戰!”據警方介紹,他們對案發現場多次走訪分析后發現,這些發生火情的現場大多為堆積的雜物,而燃燒現場幾乎找不到一點汽油、柴油的痕跡,也就是說,這些火情的發生,沒有汽油等“外來火力”的支援,純粹是靠火情一點一點自己燒起來。等到發現火情時,往往距離發案時間已經很長時間了,難以發現可疑人員。
據警方分析,犯罪嫌疑人另外一個狡猾之處就是,大多數火情都發生在樓道的頂樓,“那個地方過往人員較少,火情不容易被發現!
目擊者舉報可疑男子
就在警方的調查工作陷入兩難境地時,一個好消息傳來。據多位目擊者證實,市民都曾發現一個個頭約為170厘米、20多歲、戴眼鏡、手提一個紅色塑料袋的小伙子出現在案發現場。據此,警方很快便勾勒出嫌疑人的基本外在特征,并將其傳達給所有一線調查民警。
張網擒獲嫌疑人
1月6日上午10點多鐘,五所村小區再次發生縱火警情,正當民警和消防隊員全力救火并調查情況時,該小區竟又接連發生了9起居民樓道縱火警情。犯罪分子的囂張,給民警帶來巨大的壓力。當天下午,安樂村小區再次發生4起火情。
從起火特征和火情特點來看,警方分析嫌疑人肯定不會走遠。于是,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大量警力迅速向安樂村集中,不到5分鐘,該小區的所有出入口全部被民警“占領”,重兵把守下,一個圍城形成了。
下午1點多鐘,當一個個頭約為170厘米、20多歲、戴眼鏡、手提一個紅色塑料袋的小伙子出現后,民警將其擒獲。這個小伙子,正是警方張網以待多日的縱火嫌疑人!當民警將其帶至派出所后,這個名叫黎苗(化名)的男子才丟下了手中的塑料袋。據其交代,他是南京某高校的應屆畢業生,前段時間前往南京某汽車銷售店實習,期間因為受到委屈,感覺很郁悶的他便多處尋找東西點燃,“就是為了發泄一下!”
手提紅色塑料袋的可疑男子
市民指認
連日偵查
黝黑的臉龐,濃濃的眉毛,頭發有些凌亂,一副金絲邊眼鏡后面是一雙頗為無辜的眼睛。坐在記者面前的黎苗(化名)說話聲音不大,不多的話語中透著幾絲疲憊。黎苗告訴記者,他之所以去縱火,是因為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去發泄心里的委屈,“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不相信我!”
記者:這么多火情,都是你干的嗎?
黎苗:是的。
記者:你是怎么點火的?
黎苗:用打火機。開始也沒有想到會點著,但第一次點著后,覺得還挺好玩。
記者:接下來便接連點火?
黎苗:是的。
記者:怎么選擇點火地點?
黎苗:沒有選擇。反正我也沒事,就帶著個打火機,走到哪點到哪。只要看到有能點燃的東西,我就點。
記者:你點了多少起?
黎苗:應該是14起。
記者:但警方初步核實的警情至少有20多起?
黎苗:我不是很清楚。也許記錯了。
記者:那你為什么去點火呢?
黎苗:我前段時間在一家汽車銷售店實習,當時店里丟了一套工具,領導便認為是我拿走了,讓我交出來。但我根本沒拿,無論我怎么解釋,他們都不信。
記者:就因為這個?
黎苗:是的。我就覺得心里很委屈,但又不知道怎么發泄。
記者:現在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嗎?
黎苗:我錯了,以后再也不這樣干了!以后我會多跟父母家人溝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