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用上中國芯 彩電產品單臺成本降5美元
——
這款由海信集團自主研發的高清晰、高畫質數字視頻媒體處理芯片命名為“信芯”,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建的解釋是,“這不僅標志著海信在其中的知識產權,更重要的是它將給中國彩電行業帶來新的信心!”據了解,盡管我國早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但無論是傳統顯像管彩電還是新興的等離子、液晶彩電,最關鍵的四五個芯片一直都是依靠進口,我國企業始終沒有具備生產能力。沒有自己的芯片,就意味著我國企業始終無法決定自己彩電產品的性能和功能,而且還要承擔較高的元器件成本。以一臺29英寸的彩電為例,進口這四五塊芯片的價格能占到彩電總成本的40%左右,也就是說早已利潤低微的中國彩電行業實際一直在為國外的芯片專利商創造著豐厚的利潤。此次海信研發的“信芯”就是其中的關鍵芯片之一。據海信方面介紹,目前他們制造的芯片價格約比國外同類產品便宜5美元左右,因此將有助于降低中國彩電行業的采購成本,提升中國彩電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據悉,該芯片產業化后達到年產10萬片即可實現盈利,由于目前信產部已決定向國內彩電行業推廣這一技術,因此預計該芯片年產能達到數十萬片,盈利前景比較樂觀。根據海信的規劃,一旦該技術實現產業化后,他們就將嘗試由單純的生產制造商向技術專利商的延伸。據了解,海信集團已經決定將芯片的產業化生產納入其上市公司海信電器(600060),以實現芯片產業的垂直鏈接,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業內人士指出,其更重要的意義還不是在于海信自身擁有了這項技術。因為就在上個月,包括海信、長虹、創維、TCL等九家國內彩電巨頭組建的中國彩電知識產權聯盟正式成立,各方一致同意在技術標準、知識產權、國際市場以及國內市場等四個領域進行實質性合作,以共同應對國外技術貿易壁壘等市場障礙。而海信作為聯盟中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的牽頭人,顯然將有助于這項技術向國內其他彩電巨頭的推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