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BL結構的嵌入式64kb SRAM的低功耗設計
——
與一般布局的存儲器相比,采用這兩種技術使存儲器的功耗降低了43% ,而面積僅增加了18%。
嵌入式存儲器的容量及其在系統芯片中所占的面積越來越大,對其操作所帶來的動態功耗成為系統芯片功耗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尋求有效的低功耗設計技術,以降低嵌入式存儲器對整個系統的影響。為了降低存儲器的功耗,人們采用了字線分割、分級字線譯碼以及字線脈沖產生等技術,大大降低了存儲器的動態功耗。 另外一種能有效降低存儲器動態功耗的技術就是位線分割(DBL)。 針對系統要求,筆者采用DBL結構以及一種存儲陣列分塊譯碼結構,完成了64 kb嵌入式存儲器模塊的設計。
參數的修正與公式的重新推導
DBL結構的原理
DBL結構就是通過將兩個或者多個SRAM存儲單元進行合并,以減少連接到位線上的晶體管數目,從而減小位線電容,達到降低存儲器動態功耗的目的。 圖1w給出了將4個SRAM單元連接在一起并通過傳輸管連接到位線上的電路示意圖。 與一般布局的位線結構相比,圖1w所示的DBL結構中連接到位線上的傳輸管數目減少了3 /4。
DBL結構有兩個關鍵:第1,確定存儲陣列行數N 與合并的單元個數M 之間的最優關系。 所謂最優是指合并后存儲器的動態功耗最小。 對于這個關系,文獻[ 1 ]中給出了相應的公式:
pnor = (1 /M + 0.1) + 2 linux操作系統文章專題:linux操作系統詳解(linux不再難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