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職業培訓升溫的啟示
隨著我國IT產業的飛速發展,企業對IT人才的需求持續升溫。據信息產業部公布的數據,目前我國IT業僅軟件開發人才的缺口每年就有24萬至28萬人,而按我國“‘十一五’規劃”的設計,每年應培養34萬軟件人才,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高校每年培養大批計算機專業人才,但能夠適應IT企業需要、既掌握最新計算機應用技術、又具備項目經驗的人并不太多。面對大量有志于IT行業的中高級學歷人員,IT職業培訓承擔起了連接學歷教育與企業實際需要的重任。相對于漫長的學歷教育,IT職業培訓以其靈活高效、目標明確等特點受到人們的青睞。
幾年前,以思科、IBM等為代表的廠商認證培訓,一度成為IT培訓市場的熱門選擇,行情紅火。一些人拿到了證書,就好像領到了邁進高薪之門的“綠色通行證”。以印度培養模式為主的“軟件藍領”培養模式,曾大范圍地影響中國IT培訓市場。但業界人士認為,這兩種模式都不能滿足目前我國IT業對人才的需求,中國企業對人才的技能要求比大型IT企業更高,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獨當一面的全能型軟件白領,而非守在“流水線”某一環節的“藍領”。中信國安集團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沈繼軍認為,我國軟件開發團隊的工作模式不同于外國,照搬外國模式難以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IT職業培訓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在這種背景下,一種根植于中國IT沃土、適應IT人才需求的新型職業培訓模式――“訂單實訓”應運而生。它采取訂單培養方式,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其培訓內容根據用人機構的需求來設計,課程設置實踐性強,強調學員的操作能力,是一種以就業為導向、以滿足人才市場需求為目的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不僅能夠滿足中小型企業對IT人才個性化、多樣化需求,也深受亟須就業的具有中等學歷的年輕人的喜愛。
“讓需要工作的人成為工作需要的人”,“訂單實訓”的魅力正在于此。以華育國際為代表的“訂單實訓”模式實踐者,已在北京、天津、山東等20多個地區開展培訓。華育國際總校校長張大力告訴記者,他們采用德國的“雙元”教學方法,多數老師是來自知名企業一線的技術專家,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理論功底,把“實訓”做得扎扎實實。學員學習期間像在公司上班一樣,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又鍛煉了適應能力。
幾年前,馬強還是一名廚師。在華育國際一年多的IT職業培訓讓他不僅如愿找到了工作,而且成為一家軟件公司的程序員。他很有感慨地說,IT培訓改變了我的命運,以前對職業教育有成見,現在深深感到,職業教育同樣可以讓人成才。像馬強這樣,通過職業教育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在許多IT機構里不勝枚舉。
社會力量舉辦的培訓機構迅速發展,資本也開始注入職業培訓,一個龐大的培訓市場正逐步形成,其中,IT培訓占有很大比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培訓中心主任宋連輝認為,“訂單實訓”彌補了我國職業教育與人才市場脫節的缺陷和不足,代表著IT等新型職業培訓的發展方向,今后應當拓寬領域,向更多的職業培訓推廣。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張志坤處長表示,IT培訓升溫給職業教育發展帶來有益的啟示,職業培訓既不能照搬外國模式,更不能走學歷教育的路子,應當緊緊圍繞人才市場,在招生、培養和就業等方面銳意創新,讓年輕人由需要工作的人,真正變成工作需要的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