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入學 張含韻進中學復習高考吃閉門羹
著名“超女”張含韻曾找了北京不下10家全日制中學或專業音樂院校,但校方紛紛以影響學生正常學習或不知該如何管理明星學生等理由,拒絕接納張含韻。如今已經18歲的張含韻,由于學習成績原因,沒敢參加,想繼續復習。對學校的拒絕,張含韻很委屈:“我自己并沒有做錯什么?!?《金鷹報》9月11日)
與眾多大學追星的態度截然不同,普通中學竟然讓近年在娛樂界不斷升溫的張含韻吃了“閉門羹”,顯得頗有“理性”。但是,這種“理性”讓一位正應接受正常教育的十幾歲的青少年失去受常規教育的權利,卻又讓人在這種“理性”中讀出許多無奈。事實上,學校的這種“理性”,并不是教育本身所應當秉承的理性,和大學“追星”一樣,也是一種對社會心態的曲意迎合。
聲稱怕影響學生正常學習或不知該如何管理“明星學生”,因而拒絕接納“明星”入學,面對狂熱追星的社會大環境,北京十多所學校對“超女”張含韻的態度,給人以一種不為“明星效應”所動、只唯教育的理性。然而,如果仔細思量,卻又感覺有很大的問題,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因為她的身份特殊就無法入學?這說明,我們的教育理念被許多非教育的因素所左右。
首先,教育者缺少教育理念的獨立性。毫無疑問,大學“追星”是一種積極迎合社會心態的做法,明星入校,能夠引起社會對學校的更大關注,以求引起明星效應,借“星”顯校;回過頭來,“拒絕明星”同樣是一種迎合社會心態的做法,以一種消極的方式,求的是既得利益的保持。一追一拒,其實都不是從教育的角度,而是從社會心態的角度去追求一種“利益”,不管這種利益是預期的,還是已得的。
無論是“追星”還是“拒星”,都暴露了教育者缺乏“平常心”。教育的平常心是自信之心,更是奉獻之心。對于教育者來說,自己的施教對象無論是誰,無論是萬眾矚目的明星,還是尋常百姓,只要以一顆平常心待之,以教育者的奉獻精神與自信心待之,無論何種決定,都可以得到公眾的認可。缺少平常心,就使得教育者在面臨明星的時候,心態失衡,失去了對教育的正常的判別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以影響學生正常學習或不知該如何管理明星學生等理由拒絕明星,是一種不自信,也是教育者面對明星時候的心態失衡。
總之,作為教育者,所應考慮的不應當是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而應當從教育的角度進行思量。十幾歲的孩子因為自己的身份失去受教育的機會,應當反思的,是教育者為何不能以純粹的教育者心態來理解自己所面臨的對象。教育者所應秉承的教育理性,是一種從容、寬廣、博愛的理性,如果缺少這種真正的教育理性,無論是“追星”還是“拒星”,學校都難脫“非理性”之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