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交官解剖:中國企業海外投資65%虧損率
——
本報專訪了中國前外交官、現任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副秘書長、弘策國際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的馮煒先生,曾先后在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外交部辦公廳和中國駐馬耳他大使館任職的資深外交官孟祥斌先生,以及直接投資專家劉霆先生。
吃虧在對國際環境不熟悉
21世紀:結合您的外交經驗和駐外地區經驗,能不能談談對中國企業走出去遇到的障礙的感受和理解?
馮煒:現在說得比較多的是非經營層面,突出的是政治風險,其中一個就是中海油案例。其實如果我們認真研究會發現,政治風險不是主要問題,只是由于它一出現就會容易引起關注。
其實中國海外投資絕大部分是小規模的,像聯想并購IBM PC業務這樣的規模很少。美國海外投資審查委員會的調查說明,幾千個企業的案子報上去只有5個被否。也就是說,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整體國際環境還是比較好的。
正如美國使館一位參贊告訴我,美國正在努力改善美國在中國的形象,消除中海油這樣案子的影響,向中國企業表明,美國政策是歡迎中國企業的。所以我認為,更多的走出去的中國中小企業面臨的是經營層面的障礙,主要是對國外環境不熟悉造成的。
21世紀:我們企業對國際環境不熟悉的原因何在?
馮煒:首先是投資、貿易經驗少,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比較低,尤其是投資方面的國際經驗更少。特別是私營企業,在取得信息、得到融資和海外合作人才領域方面渠道很缺乏。由于海外投資在中國還是比較新的事物,歷史很短,中國政府對企業走出去的指導有限,法規正在建立,但大部分是原則性的東西,配套細化的指導不夠,在法律、稅收、金融融資方面更是欠缺。
其次,行業協會力量也不大。行業協會應該教會企業如何規避風險、找到合適的合作方式以及如何避免惡性競爭等問題,韓國、日本這方面做得比較好。企業到海外投資,要經過行業協會的內部協調。美、歐則是專業咨詢機構比較成熟,這方面中國更不發達了。中國企業走出去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成本很高。商務部研究所的一項數據表明,中國在海外投資的企業65%是虧損的。
視野和戰略缺失
21世紀:失敗的原因?
孟祥斌:中國企業在走出去之前,往往缺乏系統完整的戰略規劃,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如何達到目標;走出去的過程中,缺乏信息和渠道,包括內部專業人才和外部咨詢力量。因此在政治、社會環境、法律稅收方面都會遇到意想不到的障礙;走出去之后,能不能持續發展,關系到能不能和當地和諧相處。
有些企業在海外一開始是成功了,但是后來卻和當地人相處不好,這是一個和當地文化、環境的協調問題,如果企業要持久,就需要中國企業和當地利益共融,并提高企業社會責任感,不僅為自己負責,還要為當地的人文社會環境負責。這是一個高層次問題了,關系到中國企業的海外形象問題。
劉霆:戰略問題,中國企業覺得比較空,其實再小的企業都要注意。首先是你要買什么?技術還是品牌、團隊、市場份額?目標要開始就明確。其次是花多少錢買?往往中國企業競購時都不注意這份資產是否值得去買,到底要付出多少成本,還有一些后續成本的發生等問題,缺乏經驗。再次是能否經營?這也是中國企業容易出問題的地方,經常不知道自己能夠解決經營方面的哪些問題,尤其并購后如果管理層走了,客戶也流失了,問題就更突出。
孟祥斌:走出去非常需要中國企業的國際視野,要熟悉當地情況,包括政策、人文、法律等,但目前走出去的中國企業家的國際視野不夠,也比較缺乏渠道來了解。
支招三大策略
21世紀:就您接觸的案例和經驗來看,能否說下路徑選擇問題?
劉霆: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現在大致有三種方式,一類是收購資源,這種不能任意為之。雖然資源涉及到持續發展問題,但往往引起競爭對手的抵制。我認為本質是商業競爭。具體到能源行業,中國能源企業還沒有和其他國家形成戰略伙伴關系,就沒有互相理解,當然會受到抵制,這主要是商業行為。二是市場拓展。先在海外設立銷售類公司,再建立研發中心,這是讓當地政府、商界所接受的一種方式,表明自己會長期發展的態度。然后才會真正參與當地競爭,比如合資,以更好實現本地化。三是收購單一資產,涉及技術、專利、銷售渠道、品牌等。
21世紀:您如何看待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策略選擇?
劉霆:中國企業走出去可以有以下三種路徑選擇:
以市場換技術,換品牌。中國企業到海外投資面對一個新的市場時,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式。比如說在歐洲一些具備全球性品牌和核心技術的中小型公司,其市場擴張能力有限,中國企業就可以參與其股份,以此打開市場。
以資本收購資產。這種在美國發展很快,像對沖基金、風險投資等。這些公司具備匯聚資本的優勢,也具備投資眼光。而中國目前面臨高外匯儲備如何有效保值增值的策略問題,這種方式值得我們多去學習和運用。
先行策略。指的是在新技術產生的時候,特別是與其相關行業、技術產生的時候,要能看出其發展前景和潛力,先行介入,獲得很多經驗性的回報,包括對技術趨勢的把握、對管理經驗的取得、跟國外同行的互動等。而中國企業往往在行業熱度高的時候蜂擁而入,是不明智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