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投資成大勢所趨 土洋風投紛紛爭奪人才
——
一位本土風險投資機構負責人認為,很多國外風險投資看不清國內投資取向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產業政策、企業管理經驗有豐富的了解,以及企業家人脈關系相當熟悉的中國合伙人。
這位人士的話也得到了驗證,很多外資的風險投資為很多優秀的本土投資商開出優厚的條件吸引他們加盟,在某種程度上,外資風投在尋寶中國本土投資人。
中國本土投資人的風采
2006年,是一個分水嶺,因為很多風投都在談論一個詞,叫做傳統行業,雖然TMT的投資仍占很大比例,但是,很多風投都心知肚明,產業投資將成為大勢所趨。
清科集團的研究報告認為,到了2007年,在整體的趨勢發生扭轉之后,非TMT行業的大放異彩讓這些“硅谷派”有些失落,對于這些行業,他們在硅谷的背景顯然有些不是那么得心應手。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同洲電子漂亮的一仗,讓大家領略了本土風投風采,這些對于中
國產業有清晰了解和廣泛人脈的本土風投的優勢開始顯現,達晨創投等也因此一戰成名,這些都讓這些本土風險投資家成為媒體的焦點。
最近,就連非常有名的紅杉投資在和深圳一家本土風投進行合作,其目的無非是利用其優秀的人力資源和廣泛的企業關系尋找到更好的投資對象。
更有業界人士夸張地感嘆,中國風投人才市場未來必將是本土人才的天下。
作為美式風投們,在經歷了對于中國產業不了解的教訓之后,開始建立中國的投資模式,更多地運用中國的投資人才,尋找一些好的投資對象。
最近有兩件事情也驗證了這一點:一是,AIG投資了中國的一家從事CAE業務的公司安世亞;二是,Qiming Venture Partners(啟明創投)、Ignition Venture Partners、Starr International(勝達國際)等對于ChinaCache的投資。
這兩家,都是風投們通過一些業內的中國朋友尋找到的成功的投資。這些,讓更多的外資風投相信,做風險投資必須尋找在中國的優質的本土化人才,那些硅谷的人才模式顯然不適應中國風投市場的需要。
硅谷人才模式的敗北
在硅谷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對風險投資而言人的因素至關重要。在硅谷的路上,你不能小看任何一個走在路上的老人,因為,他或許就是那些世界級大公司的投資人。這些人憑借他們獨特的投資眼光享有他們在企業界以及風投界的聲譽。
但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投資人成就他們的良好投資威望,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美國整體產業發展的特點以及高科技的不斷增速發展,即使曾有過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這種科技的爆發式的發展讓風險投資足以成為企業的孵化器。
當中國經濟呈現一種高速發展的狀態,這些風投資本進入了中國,依舊采用依靠他們在美國的人才,復制美國思路,在中國尋找自己的投資目標。的確,他們的思路取得了某種程度的成功,成就了中國的盛大、百度,他們也據此宣稱,“我們的目標就是尋找下一個盛大、百度。”
但問題隨之而來,他們的口號變成,“下一個盛大,百度在哪里?”他們也開始反思,中國究竟能有幾個盛大、百度?這些美國的合伙人開始關注中國,真正地研究中國產業,但效果甚微。
中星資本合伙人丁學文指出,問題在于,人的因素,這些海歸人士缺乏對于中國產業了解的根基和人脈。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風投的合伙人都是從美國硅谷回來,他們硅谷的背景使得他們在看待中國整個產業發展上,難免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他認為,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形勢,使得中國產業的整體特點在于鋼鐵、能源、化工、機械等基礎性產業發展的強大后勁,而并非純TMT的發展,這一點,需要很多更加本土化的人才。
“土洋”風投的人才之爭
本土的風投們也在不斷發力,青島軟空等公司的成功投資,也讓本土的風投在中國的創投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那些在中國與企業界有著良好關系的風投們開始顯現于媒體聚光燈下。
更多重量級的風投像鼎暉、聯想投資等開始受到市場的關注,一批批本土的風投們開始成為市場的活躍分子,江浙上海一帶的企業家們憑借他們對于中國企業的了解,成立了很多本土化的創投。
紅鼎創投的合伙人項建標表示,,他們成立風險投資基金有著對于江浙企業了解的很好的優勢,自己有著非常優秀的本土人才,這些人才有多年對于企業經營的良好經驗,在企業界的良好人際關系和企業運營經驗讓他們投資非常順暢。
很多外資風投也看到了這一點。硅谷非常有名的KPCB就邀請了在中國有著很好的投資經驗、良好的企業關系的汝林琪和周志雄加盟,在某種程度上,風投之爭演變成了人才之爭。
現在一個市場的趨勢是,很多美式的風投在謀劃成立募集人民幣創投資金,但他們缺乏有良好的企業關系和政府關系的中國合伙人,使得他們難以從中國募集到資金。一位原來打算在中國募集人民幣資金的外資風投老總曾感嘆,“怎么在中國拿到錢這么困難啊?”
但問題在于,有著很好企業管理、業界關系的一些中國合伙人,在當前市場資金過剩的情形下,很容易自己募集一些資金,那些外資風投要吸引他們的加盟,能否開出令之心動的籌碼是一個很大問題。
而現在,真正的人才之爭才剛剛開始,仿佛一個序幕的拉開,也許不久就會有一個結果,市場的一個規律在于人才就是利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