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芯片廠商正以多元化策略奮力擺脫低迷
——
堅守在先進科技前沿的壓力不斷加大,但建立新廠最多需要25億美元讓小型芯片廠覺得高得難以接受,而較大型廠商也在尋找替代方案。
英飛凌執行長齊博特(WolfgangZiebart)表示,該公司將繼續實施其雙向策略,一方面自行生產某些類型芯片,另一方面將部分產品生產進行外包。
齊博特在電信、媒體和科技業峰會上表示,英飛凌將始終推行內部生產和外包相結合的策略。
他說:“作為個人電腦中的主要存儲器芯片,標準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芯片的生產不太可能進行外包。對于DRAM,我認為研發和生產緊密相關,所以在一地研發而另地生產不可行。”
英飛凌曾表示生產中外包比率為較低的兩位數百分比,外包的比例并根據需求不同而有所波動,齊博特稱對當前的外包比例感到滿意。
他補充說:“由飛利浦(PhilipsElectronics)、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和Freescale三家公司創造的先例很好。這三家廠商聯手在法國格勒諾布爾市附近建立了一家芯片生產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