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筆記本棄自有品牌轉身ODM
——
放棄自主品牌
《第一財經日報》從一家著名IT分銷渠道商代表處獲悉,夏新已經放棄筆記本自主品牌經營模式。
夏新副總裁黃愛平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確認了這一戰略轉移的事實。
這意味著,在筆記本產業鏈中,該公司將只限于設計與生產環節的布局,不再從事品牌運營。這距離它2003年正式涉入品牌筆記本電腦市場僅過去4年。
去年6月19日,在夏新、英特爾、英邁國際三方戰略聯盟發布會上,夏新公司董事長李曉忠曾強調,未來2到3年,夏新將成為中國筆記本電腦市場的領軍品牌。但如今不到一年,這個口號就成了一句空話。
當時,他的底氣在于三方資源:夏新的設計力量、英特爾的處理器、英邁國際的核心零部件。他還說,夏新筆記本已經完全突破技術門檻,所有產品都是自主研發、全程制造。但目前黃愛平表示,夏新并沒放棄筆記本電腦研發與設計,這是公司在筆記本產業中的專長。而且公司在上海、南京設有研發中心,有強勁的設計團隊,正與國內外筆記本電腦企業進行合作。
聚焦手機、液晶電視
筆記本電腦經營模式轉型,是夏新公司戰略與資源的平衡。
黃愛平表示,目前無論從營收還是增長率來看,手機與液晶電視更是公司的核心。
夏新2006年年報顯示,該公司手機銷量同比增長15%,收入同比增19.57%,而今年有望開放的3G市場可能對其產生助推力。此外,夏新年產100萬臺LCD TV的廈門工廠早已投產,黃愛平表示,未來1到2年,夏新有望占據國內液晶電視市場8%的份額,進入前三。“相反,品牌筆記本電腦經營會占用夏新很多資源,目前難以突破現有格局。”不過,他沒有透露4年來在這方面的具體投入數字,也沒有分析筆記本電腦品牌戰略擱淺的原因。只是表示,夏新的3C戰略沒有根本變化。
TCL電腦公司一位原高管對記者表示,如果單純比拼技術與產品,二線筆記本廠商其實并不遜于一線品牌,但缺乏強有力的營銷資源。因為筆記本品牌對渠道的依附度遠比臺式機高,這正是本土新品牌失敗的癥結之一。“當然你可以自建渠道,比如借助英特爾、AMD的背后支持,但這畢竟不是長遠策略。”他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