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不要讓IPTV死在討論當中
——
“假如2007年底IPTV還是沒有起色,我相信中國的IPTV就活不下去了,而那些支持者也可以考慮轉行了。”史似乎想將他的“毫不留情”堅持到底。
目前,全國有線電視用戶已經超過1億,但是又有多少用戶會心甘情愿地去接受數字電視呢?史煒給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算了一筆賬,“包括運營成功的地區,如上海和哈爾濱,總共加起來只有20萬用戶不到,只占有線電視用戶的0.5%,就是這0.5%還是趕鴨子上架趕上去的。”
“現在中國消費者并不是不喜歡IPTV,但是因為目前IPTV還只是技術驅動,只有設備商每天在做概念、做品牌、做故事,然后運營商再去瞎搗鼓一番,消費者并沒有了解什么是IPTV。在推廣IPTV時,反而有很多消費者告廣電部門的狀,自己得到的服務并沒有特別提升卻要多交錢。”史煒指出,在推廣IPTV時,首要任務是要將消費者吸引過來。
盡管目前IPTV的標準仍在討論當中,史煒卻認為IPTV在技術上已經沒有特別大的問題,最嚴重的問題是服務端問題,即真正實現IPTV時,消費者能夠獲得多少服務。“現在我們看到的IPTV還僅僅只是實驗室的展示而不是家庭里的信息服務。”對于IPTV的現狀,史表示很不滿意,“設備商在不斷提供更新的設備,而運營商卻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在考慮3G牌照發放以后,究竟是做IPTV合算還是做手機電視或者家庭寬帶合算,運營商的選擇很多,可確定的卻很少。其它新興業務的發展已經遠遠超過了IPTV,我們現在討論IPTV,還停留在一年前,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而在與會專家的選擇上,史煒也有自己的意見,“其實今天還應該把建設部的相關專家請來,IPTV現在很關鍵的一個問題便是光纖入戶問題,現在建設部也已經看到了這一塊大肥肉,電信、網通可以聯合建設部,然后大家一起‘分贓’而不是各自為政。”
對于未來IPTV的發展,史煒有四點建議:一是很多技術都是被時間給淹沒了,如無線接入技術,如果真正想要發展IPTV必須加快步伐。3G牌照如在今年底發放,完全商用需要1年時間,留給IPTV的時間只剩一年半。中國電信要想使IPTV成為不虧損的業務,邊界收益點是180萬用戶,到明年底完成這一目標顯然很難,加上中國網通,如果還是達不到目標,其他技術將會替代IPTV。二是討論IPTV要考慮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對稱結合,現在設備商和運營商仍只看到其中一點。三是要借鑒其他增值業務的發展,尤其要注意可替代IPTV的業務。四是不要再寄希望于宏觀政策的更多硬性支持,企業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