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成長,中國內地七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以及香港科技園
IC設計企業的建設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各基地依托不同地域特點、不同產業環境而各具特色。產業群聚效應日益凸現: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區成為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的主力軍;隨著英特爾、美光、英飛凌等國際領先半導體公司紛紛落戶成都、西安,西部也開始成為另一處潛力發展區域。而香港地區的
IC設計公司盡管數量不多,但市場意識很強,其競爭優勢也不容小覷。
本篇報道將通過三個故事對中國內地三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基地的
IC設計公司研發狀況進行全景掃描,多角度展示中國
IC設計產業的研發現狀與發展前景。
坐擁產業鏈優勢,滬錫杭打造中國最大的
IC設計產業群
以上海為重心的長三角地區無疑是中國大陸
IC設計力量最為集中的地區,在中國確定的七個
IC設計產業化基地中,上海、無錫、杭州就占去三個名額。在上海華虹、杭州士蘭、上海展訊等先行企業的帶動下,該地區的
IC設計力量正在迅速壯大,中國最大的
IC設計產業群已經浮出水面。而這里的企業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也是整個中國
IC設計產業都在面對的問題。專家建議,促進合作與交流,加快制定本土標準將是提高中國
IC設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完備的產業鏈無疑是滬錫杭三地最大的優勢所在。上海展訊總裁武平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長三角的IC產業鏈已基本形成,這包括以中芯國際、臺積電、上海宏力、蘇州和艦等企業為代表的晶圓代工企業,以上海華虹、杭州士蘭、上海展訊為代表的
IC設計企業,以上海Intel、江蘇長電、南通富士通等為代表的封裝測試企業。上下游的完備配套為三地的
IC設計企業發展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上述產業鏈優勢對于上海地區的
IC設計公司來說尤其明顯。芯原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軍表示:“存在于上海及周邊地區的數家晶圓代工企業使得設計與制造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這非常重要。眾所周知,半導體制造工藝的變化非常快,貼近制造企業使得上海IC產業基地在信息溝通方面的反應要比其他基地更為迅速。”
上海智多微電子首席技術官周汀以及智芯科技副總裁彭圣鈞對上述看法表示認同。另外,他們還認為,上海基地在人才供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優勢。“這里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等院校,”彭圣鈞說。周汀則補充說,“越來越多的海歸人員正在不斷涌入上海,此外,政府和媒體的關注也對人才供應起了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然而在促進該地區
IC設計業蓬勃發展的同時,扎堆現象也使相當一部分企業感到頭痛。周汀指出:“一哄而上容易造成盲目性。大量企業的進入對激發創造性顯然是有利的。但這容易造成資源分散,很多企業規模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就長期來說,這對提高競爭力非常不利。此外,上海的研發成本相對其他地區要高一些,但是新企業源源不斷的加入又使得許多企業在沒有完全建立優勢之前就不得不開始面對成本競爭的壓力。我們有很多優勢,不過要警惕優勢變為劣勢的可能。”
競爭還使得企業之間被稱為“挖墻角”的現象非常普遍。盡管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師涌入人才市場,但這對于數量眾多的上海
IC設計企業來說,供應仍然無法滿足需求。近年來國外公司不斷進入中國設立研發中心,其首選地往往會選擇上海,這使得上海企業面臨的人才競爭更加激烈。
在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SICA)協會的網站上最新統計數字顯示,2005年該市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303億元。其中集成電路設計14.74億元,占全國11.86%。很顯然,這與上海
IC設計企業的絕對數量不成比例,正如埃派克森微電子(上海)有限公司行政總監楊潔所述:“上海IC產業鏈較為整齊,但是缺少在銷售額上有較大突破的
IC設計公司。”而杭州國芯副總經理張明將這種現象歸結為一些非硬件的原因。他指出:“上海整個大環境比較浮躁,因此要靜下心來做大做強并不容易。”盡管如此,楊潔還是強調,上海企業的潛力還很大。
如果說上海和杭州都依靠實力強大的高校資源的話,那么無錫在這方面可能要弱一些。美新半導體(無錫)有限公司總經理黃飛明表示:“無錫基地高等院校較少,同時海歸人員也沒有上海多,人才選擇上無法和滬杭兩地相比。其主要人員都來自華晶以及58所。不過這也帶來一個優勢——許多人員都具有較豐厚的產業運作背景,能夠迅速貼近低端市場,短期銷售額上升速度很快。”
技術永遠是
IC設計公司生存的基礎。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一些公司已經掌握了技術領先性。但對于大多數
IC設計公司來說,仍然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在向更高技術進軍的過程當中,一些國際級的競爭對手設置的技術或者專利壁壘也是本土公司必須所面對的。
深圳
IC設計業:以創新務實磨礪中國IC產業鏈上游“先鋒”
深圳作為中國第七個被批準的
IC設計產業基地,
IC設計業經過幾年的發展,還是逐步顯露鋒芒,產值連續3年居各大城市排名首位。據國家集成電路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統計:2004年度,整個深圳市的
IC設計產值近25億元,約占中國
IC設計業總產值的25%。目前,深圳共有
IC設計企業130家左右,從業人員5000多人,其中專業
IC設計人員超過3000人。
從企業類型上看,深圳的
IC設計企業主要分為國有、民營、海歸、外資四類,不同企業各有所長。其中,國企約有10多家,這類公司項目源豐富,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海歸企業達到20家以上,具有技術優勢和先進的研發理念,為深圳
IC設計業帶來了強勁的沖擊力;而深圳土生土長的民營企業隊伍最為龐大,這些公司機制靈活,具有深厚的市場積累,市場定位能力強,具有創新力。此外,港澳臺廠商獨資成立的
IC設計公司也是深圳
IC設計業的另一道風景,目前有20多家,這些公司與國際聯系密切,具有開拓國際市場的優勢。
在對深圳的主要
IC設計公司的研發狀況、經營策略等方面作了調查分析后,總結出該地區企業的以下特點:
1、產品貼近市場,定位明確
深圳
IC設計企業大多從市場起步,對市場需求比較了解,很多產品直接來源于市場。目前深圳共有計算機、程控交換機、彩電、手機廠商1600多家,這為深圳
IC設計企業創造了貼近客戶市場的獨特優勢。由于市場定位準確,許多深圳
IC設計企業成立不到兩三年就開始接到相當數量的訂單,在這其中有不少私營企業。例如,劍拓科技的銀行漢字終端主控芯片已占據了國內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芯微技術的指紋識別芯片、芯邦微電子的USB2.0主控芯片、美芯集成的鎖相環芯片等數十種具有技術優勢等緊貼市場的產品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效益。
從市場需求出發,準確定位可以說是深圳IC企業成功的法寶之一。先功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的總經理華玉棟認為,中小型IC企業進行產品定義時,要明確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從自身實際出發,不能趕潮流。先功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的總經理華玉棟先生對于深圳市場這樣分析道:“有些公司開始投資強度很大,追求先進工藝,結果還沒完全盈利就垮掉了,這也是我們定義產品時首要考究的因素。”
2、設計水平向高端進發
在高端的技術領域,深圳一些設計企業已具有0.13微米的設計能力,產品應用領域涵蓋家電、消費電子、通信等各個方面。例如,國微電子的CPU芯片已應用于國防工業領域,該公司還成功開發出數字電視應用芯片。而華為、中興、創維等公司的
IC設計部門依托豐富的系統設計經驗,在中高端IC產品開發方面也取得不小成就。例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通信芯片總產值已達8億元,并開始走出華為技術的象牙塔,逐步成為一家獨立運作的芯片供應商,能夠為客戶提供通信網絡解決方案、無線終端解決方案、智能卡解決方案和家庭網絡解決方案等。
3、商業模式創新
IC設計是個高投入高風險的朝陽產業,深圳
IC設計公司憑借創新意識搶得不少先機。在成長的過程中,深圳的
IC設計企業還學會了如何規避風險。劍拓公司的一位負責人介紹,在每一款產品出來后的投片階段,劍拓都面臨著不小的投入風險,公司在進行了模式探索后,與客戶商定,如果知識產權歸客戶,就由客戶承擔風險,如果與客戶共擔風險,產品還可轉銷其他客戶。據悉,劍拓的這種模式已被不少同行接受。
除了以上特點,深圳的
IC設計企業比較低調,能夠靜下心來搞研發。對此,深圳致芯微電子公司總經理李波頗有同感的表示:“深圳IC企業規模較小,但大多是在踏踏實實做事,比較實在。
IC設計這行業必須要靜下心來專注于某個領域,沒有幾年的積淀,不會有回報。深圳企業在相對艱苦的環境下,能夠存活的比較長久。”
憑借務實的作風和技術實力,深圳
IC設計公司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不錯的成績,并得到了國際風險投資機構的認可。截至2005年8月底,僅國家
IC設計深圳產業化基地內的企業,就已經有國微、艾科、安凱、芯微等8家企業獲得了總額達7800萬美元的國際風險投資,其中,最大的一筆超過了3000萬美元。據統計,目前深圳有近10%的企業獲得國際風投注資,其中留學生企業比例達50%。
作為七個國家級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之一,深圳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化基地在2001年底獲準成立后,2002年底正式開始運作,深圳市政府將其列為重點建設項目,投入專項建設資金,建設了共性化設計服務等
IC設計所需的基礎平臺,可開展
EDA工具技術支持、測試服務、IP交易等中介服務項目。此外,深圳還先后投資建設芯片測試平臺、扶持重點芯片項目,并與香港科技園聯手,展開封裝測試和人才培養合作,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深圳
IC設計業的發展。
目前,深圳的IC產業逐步形成了一條以設計業為龍頭,同時封裝、測試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基礎的產業鏈。不過,在IC制造方面,深圳一直沒有大的突破,因此產業鏈還不夠完善。此外,人才缺口還比較大。這些因素在在某種程度上也阻礙了本地區IC產業的發展。
技術和市場并重,北京
IC設計業從務虛到務實
作為中國
IC設計產業發展最早的地方,有深厚底蘊的北京
IC設計產業有不少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事實上,這種狀況目前已經徹底改變。
2005年,“海歸們”創辦的公司無疑是北京
IC設計業的亮點。中星微成功登上納斯達克,成為納斯達克第一家上市的中國
IC設計公司,著實讓人振奮。
2000年12月成立的思旺電子的主要產品為DC/DC轉換芯片,已經通過代理商和合作伙伴打入了聯想、華碩和華為等整機廠商。2005年來自中國大陸的收入已經超過3000萬元,預計2006年還將增長50%以上。
IC設計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銷售額的最低門檻約為2億元,盡管思旺離上市還差得遠,但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事實上,中星微的背后,有很多類似思旺電子這種十分低調的海歸公司。他們的設計團隊為海外歸國人員,產品定位高端,直接參與全球競爭,例如圣邦微電子、思比科微電子和硅谷數模。圣邦微電子的產品為高性能模擬產品,包括運算放大器、高精度單路LDO、高精度雙路RF-LDO、模擬開關和微處理器電壓監測芯片等,直接與ADI、美信和國半等海外公司競爭。
與此同時,那些獲得政府支持、對中國具有戰略意義的老牌
IC設計企業在市場上同樣表現不俗。大唐微電子、清華同方和中電華大繼續引領SIM卡和身份證IC卡芯片市場的同時,致力于產品的多元化。其中,大唐微電子的通信SoC COMIP芯片已經成功應用于“大靈通”手機。北京海爾集成的解調與信道解碼芯片把衛星機頂盒市場攪得“天翻地覆”后,又開始了高清電視相關芯片的開發。歷經五年,北京六合萬通支持WAPI和802.11i標準的“萬通四號”芯片,在2005年已研發完成,目前可以量產出貨,這為中國政府力挺自己的無線局域網安全標準WAPI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萬通四號它分為兩個版本,一個是支持802.11b/g的版本,另一個是支持802.11a/b/g的版本,目前正處于市場推廣階段。
盡管北京
IC設計業一片欣欣向榮,但仍需要保持冷靜。北京
IC設計產業的發展雖然已經進入了良性循環,但離騰飛還有距離。
IC設計就好像爬山,需要一步一步往上走。人才培訓,IP、封測和設計服務等產業配套是北京
IC設計業面臨的兩大挑戰。他特別強調,人才培訓,對北京
IC設計產業的長遠發展及其重要,而目前的大學和職位教育并不能夠滿足需求。他呼吁政府、行業和相關機構共同攜手解決
IC設計人才培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