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標準工作委員會成立
“20年是一個過程,20年更是新的起點。”長城計算機顯示器事業部副總經理汪深海感嘆。時隔20年,長城才找到了品牌飛躍的拐點。早在20年前,中國第一臺具自主產權的CRT顯示器在長城誕生,但20年里,長城顯示器卻走了太多的彎路。2007年長城將打出“時尚長城”、“公益長城”的組合拳。長城意識到,不論在工業設計水平,還是品牌營銷能力,創新都是突破停滯的唯一途徑。創新既讓像長城這樣的老品牌煥發生機,也增強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版圖中的話語權。有跡象表明,高性能計算機標準的爭奪戰日前在中國浮出水面。
沖頂高性能計算機國標
過去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中國一直處于缺席狀態,中國從國外巨資進口設備,不得不接受被實時監督的苛刻條件。現在,這一切將有望終結。3月28日,記者從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獲悉,一個以自主研究制定高性能計算機標準為目標的高性能計算機標準工作委員會(簡稱高標委)低調成立,包括二十多名成員單位,曙光、浪潮、中科院計算所都赫然在列。“這是中國在高性能計算機標準上一次沖頂運動。”
作為發起人,曙光公司總裁兼高標委主任歷軍告訴記者,“中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急需標準。”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已有所發展,在國防、氣象、證券等諸多領域得到運用,但標準缺失帶來的弊端也日益顯現。由于標準缺失,一是延長了用戶裝機時間,增加了使用成本;二是上下游廠商難以協同,難以發揮整合優勢;三是在涉及國家安全的一些高性能計算領域,國外企業占據壟斷地位,在一些關鍵技術接口規范上不得不向外界開放,使中國的國家安全和利益受到潛在威脅。
與此同時,歐、美、日等國家紛紛加大了對高性能計算機技術和標準的投入,一些跨國公司成立聯盟組織,通過控制標準來控制市場。信息產業部科技司有關負責人說,高性能計算機涉及整機構架、存儲、通信、安全等多個技術模塊,技術體系復雜多樣。如果沒有統一的技術標準,將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嚴重阻礙產業的發展。因此,加快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標準化工作對推動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應用領域自主創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有著深遠的意義。
創新提升價值
目前,高性能計算機在國防、信息安全、石油勘探、氣象預報、生物制藥、工程仿真、科學計算、商業計算等領域都有著很大的需求。中國“十一五”規劃綱要,就把高性能計算機作為重點培育對象之一。
近日,在由國務院舉辦的“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高性能計算機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經評審委員會評審和國務院批準,“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計算機”再次力拔頭籌,榮膺2006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數據統計,我國高性能計算機技術和產業已經超過歐洲,位居世界第三,但在更高性能計算機領域,國外一直占據著領先的優勢。曙光4000系列的研制成功,縮小了中國與國外在技術上的差距。曙光4000系列由10萬億次運算能力的4000A、100萬億次數據處理能力的4000L、5000億次運算能力和4萬億次專用處理能力的4000H等五大產品組成。高標委主任歷軍表示,高中低端產品的覆蓋讓中國有能力參與到標準和規范制定的環節中來。
據記者了解,目前已有信息產業部、上海超級計算中心、中石油等一大批用戶使用了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計算機系統,應用覆蓋科學計算、生物信息處理、數據分析、信息服務、網絡應用等多個領域。國家海洋局、中科院大氣物理所以及北京、西藏、貴州、山西、廣西、四川等省市氣象部門都在使用國產的高性能計算機,其中北京氣象局采用曙光4000A直接應用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氣象服務。這些都暗示著:過去一直被IBM等外資巨頭壟斷的超級計算機市場開始向中國廠商傾斜。
中科院計算所副所長孟丹也表示,從市場、產業和國家利益角度來看,高性能計算機領域都急需一套統一并且能對產業發展起到良性推動作用的標準。有消息透露,信產部科技司在信息行業標準化中提出了“企業為主體,開放式自主研究制定技術標準”的新政策,高標委是第一家試點單位。“當前高標委已組織會員單位著手制定刀片式服務器、機群操作系統、監控管理等行業和國家標準。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標準將是一個囊括多技術領域的綜合性標準,覆蓋整個高性能計算機產業。”高標委秘書長曾宇向記者表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