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網絡與存儲 > 高校動態 > 2006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2006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
        作者: 時間:2007-02-27 來源:科技部 收藏

        2月15日,科技部管理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公布了2006年度“中國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10項具有原創性、新聞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代表性成果入選。

          這10項入選成果分別是:1.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X1835;2.找到前寒武紀兩側對稱動物演化的有力證據;3.發現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續積累有機碳;4.發現一種可有效通過皮膚傳送大分子藥物的透皮短肽;5.確定出果蠅識別和記憶圖形重心高度和輪廓取向的腦區;6.在光纖通信中成功實現一種抗干擾的量子密碼分配方案;7.研究證明人類干細胞可存活于山羊體內;8.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的距離;9.研究發現神經元-膠質細胞間的突觸具有長時程可塑性;10.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物理放電實驗。

          2006年我國成果豐碩,高質量成果的數量有了明顯的提高。上述10項入選成果已經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一些成果獲得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周國逸等發現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續積累有機碳,國際著名期刊《科學》和《自然》認為該研究奠定了成熟森林作為新的碳匯的理論基礎,有力地沖擊了成熟森林土壤有機碳平衡理論的傳統觀念,將從根本上改變學術界對現有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的看法;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非圓截面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于2006年9月28日成功實現首次物理放電實驗,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科學》和《自然》雜志稱中國創造了聚變研究的歷史,EAST國際顧問委員會盛贊裝置建成并放電成功,是全世界聚變研究的非凡業績,是全世界聚變能開發的杰出成就和重要里程碑;南京大學天文系和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徐燁、南京大學天文系鄭興武與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合作首次精確地測定出了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的距離和運動速度,該領域國際著名專家Binney認為,該研究解決了用甚長基線干涉儀進行高精度距離測量的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觀測技術,開創了天文學中三角視差測量銀河系內遙遠天體距離的新紀元等。

          近年來,我國科學家圍繞科學前沿和國家需求在基礎研究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涌現出大批成果,在農業、生命科學、資源環境、材料、信息和能源等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從2005年開始,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會學術部共同組織主辦年度“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評選活動。該活動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入選新聞必須是在評選年度內取得或公開發表的,以我國科研單位為主完成的,且屬基礎研究領域的重大研究進展。評選強調基礎研究成果的原創性、新聞性和社會影響。 

         

        干涉儀相關文章:干涉儀原理




        關鍵詞: 基礎研究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惠来县| 汶川县| 兴安盟| 石渠县| 台前县| 昆山市| 宜兴市| 湾仔区| 太仆寺旗| 资阳市| 榆中县| 怀柔区| 安远县| 江门市| 海阳市| 苍溪县| 宕昌县| 贵德县| 福泉市| 当雄县| 炉霍县| 石台县| 松潘县| 广丰县| 鄂尔多斯市| 波密县| 石河子市| 丁青县| 茶陵县| 甘谷县| 陆河县| 顺义区| 武穴市| 镇沅| 日照市| 延川县| 容城县| 苏州市| 岱山县| 晋城| 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