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探討(3)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探討(3)

        作者:王瑩 時間:2004-08-31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2004年5月A版

          根據臺灣工研院分析,若以平均員工所創造的產值來比較,臺灣IC設計產業是的1.5倍,IC封裝業的4.5倍、IC測試業的5.1倍。可見,高度腦力密集型產業能創造出更高的附加價值,因此各國/地區競相發展IC設計業。本期首先介紹國際IC設計業的特點,之后探討中國IC產業的發展之路。

        從30大設計公司看特點

          IC Insights去年12月發表了2003年全球前30大IC設計公司排名(表1)。從中可看出(表2):30家大公司主要集中在通信、FPGA/CPLD、圖形IC、多媒體IC、閃存、LCD IC、PC芯片組、功率管理等幾個新興的最熱門的領域,其中通信(包括移動通信與網絡通信)首當其沖,共12家公司。

          但是在強者更強的趨勢下,也形成了這些熱門領域只由少數幾家廠商瓜分的趨勢。例如CDMA通信芯片市場,Qualcomm占有約95%的市場,另5%幾乎全部來自Qualcomm的授權;圖形處理器市場上,加拿大ATI與美國Nvidia共占有獨立型圖形處理器市場90%;FPGA/CPLD市場上,Xilinx與Altera合計市場占有率達80%以上;還有占有全球五成VCD與DVD播放機單芯片的聯發科(MediaTek),再加上Zoran、揚智和ESS等幾乎壟斷了VCD/DVD播放機芯片市場。

          華裔擅長IC設計業。從世界前30的排名中可看出,6家公司為中國臺灣公司,還有一些美國公司的總裁是華裔,例如Nvidia總裁兼CEO黃仁勛先生,Marvell公司總裁兼CEO唐南珊是位女中豪杰。而且在美國,華裔工程師往往是擅長編程(programming)的代名詞,筆者在美國采訪過的Xilinx、Altera、Zoran等公司里都有華裔工程師的身影。因此美國人夸張地說IC就是印度人(Indians)和中國人(Chinese)。可見華人在IC設計方面擁有天賦。

          IC設計公司成功的因素很多,臺灣拓撲產業研究所認為,IC設計業龍頭贏在技術創新以及市場策略上。1,以技術創新為領導,進而建立強大的專利屏障。2,以其領先的技術優勢,布建堅實的上下游產業供應鏈,讓競爭者或后來者難以切入。3,技術障礙甚高,芯片單價高昂,輔以齊全的產品線和解決方案,客戶不易信任新進的供應商。4,技術規格走在各同行廠商前面,輔以彈性的價格和市場策略。5,穩定的晶圓代工伙伴。

        中國IC設計發展探索

          中國IC設計業與世界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去年11月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IC設計分會上,集成電路設計分會理事長王芹生女士介紹說,中國大陸的IC設計企業眾多,截止去年10月,IC設計公司有450家左右,可統計的IC設計企業總銷售額將超過50億元人民幣,近40%~50%的設計公司具備了獨立下單的能力,大部分設計公司為10~50人。其中從事CPU設計的有20家,IC卡、身份認證IC等也是設計熱門。

          相比之下,我國臺灣也有400多家的設計公司,但產值名列世界第二,據臺灣工研院統計,2003年總產值達新臺幣2700億(約合80.6億美元)。

          王芹生指出,我們與發達地區/國家的差距還很多,我國IC設計業的發展的問題是產業還未成行,產品檔次及增值含量低,經濟規模小、趨同率太高、競爭力弱,沒有標準的流程,整個產業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還面臨較大的設計技術和知識產權壁壘。另外標準與規程、缺少領軍人物、產業鏈還不夠通暢、“產學研”缺乏有效的聯合模式等問題將成為設計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挑戰。她提出:“制度和環境是關鍵,外資是引擎,配套謀發展,共贏是目標。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主開發的創新能力、加強管理觀念。”王芹生女士殷切呼喚我國能出現年營業額達到1億美元的設計公司。

          關于產品如何在市場中競爭,中國半導體協會秘書長徐小田先生提出,凡是商品就要有時間與速度,希望企業家注重產品的上市速度;為了及時上市,要注意利用知識產權。

          關于人才培養,我國十分缺乏IC設計人才。國家863 計劃IC設計專家組組長嚴曉浪教授在談到建立我國IC人才培養基地時說,希望以研究生為主要培養目標,同時兼顧雙學位人才。

        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不過,現實與理想存在著巨大的沖撞。專家與官員們反復呼吁“提高IC產品的設計檔次,以增加附加價值”,然而企業家們也有難言之隱。一家南方大型民營設計企業的老總在去年IC分會設計年會上總結成功經驗時說:我們之所以做別人不愿做的低擋產品,是因為不做低檔產品,難以跨入市場門檻。看來設計壁壘確實是個很大的障礙。

          如何打破國際設計大廠的壁壘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邁出了堅實的一步,正在開發新一代手機芯片。總裁魏少軍博士在今年3月的“移動通信IC設計應用高級技術研討會”(由本刊、《電子設計應用》與上海慕尼黑國際展覽集團合辦)上,提出了發展通信IC設計業的思路,即創新+增強競爭力。他提出一定要打破標準壁壘。現在我國擁有了自己的TD-SCDMA、WAPI標準,就要抓住機遇,在3G無線通信、WLAN等方面進行突破。

          魏博士同時提出,還要提高國內市場的準入門檻;減弱對國際壟斷企業的依賴;并減輕國內企業IPR(知識產權)負擔等思路。

          另一個打破壁壘的國內榜樣是中星微電子公司。該公司做創新產品——多媒體芯片,因此在世界市場銷售量突破1000萬枚,并成功占領了計算機圖像處理芯片高達40%的市場份額。該公司的一個特點是:很少介紹芯片的內部結構,著重推出針對特定應用的板級或模塊化產品,芯片已做在其中。

          關于人才,一方面我們十分缺乏IC設計人才,另一方面又存在著人才的流失,盡管全國只有為數不多的高校擁有微電子課程,但人才還在外流,并在國外開花結果。一家美國IC公司的總裁說:“我們的研發部門中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工程師,他們的工作非常出色。”可見,為留住IC設計人才需要栽些梧桐樹。徐小田先生在擔任信息產業部集成電路處處長期間曾說:“政府正在努力營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就像栽花,在沙漠上種一棵花可以;但一花不是春。我們的工作是要營造良好的環境,給你充足的陽光、水分和空氣,就不愁在這片土地上有綠洲。”

          關于培養人才,除了從微電子專業尋找人才外,筆者認為還應該注意從現有的工程技術隊伍中挖掘、選拔人才。如今,一個人終生從事一種工作的情況越來越少了,雖然隔行如隔山,但時代不同了,從廣義上說,技術之間是相通的,科學與人文之間也沒有鴻溝,只要有興趣又善于學習,就有可能轉成為另一門類的專業人才。筆者過去所在單位的一位同事是機械系本科生出身,后來離職轉到方舟科技公司,參與了我國第一款商用CPU的設計,如今中年的他又自己開了公司,推廣與研制嵌入式開發工具!在國外這樣的情況更多,筆者在美國接觸了很多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工程師,大部分不是微電子出身(因我國過去微電子專業鳳毛麟角),但到了美國因工作需要,成了IC編程設計方面的專家。

          同時,我們的教育要注重培養人才的人文素養,例如團隊精神,終身學習的習慣、敬業精神等等。當然這是長期更艱巨的工作。■

        參考文獻:

        1, 陳福騫,‘全球IC設計產業策略與趨勢探討’,零組件雜志,2004.4.

        2,黃俊義,‘整合IC設計人力資源’,零組件雜志,2004.4.



        關鍵詞: IC制造業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强县| 榆中县| 银川市| 东乡族自治县| 青田县| 永平县| 农安县| 连州市| 会东县| 修武县| 宜黄县| 辽宁省| 霸州市| 南溪县| 雅江县| 东明县| 河间市| 延津县| 克拉玛依市| 台湾省| 兰考县| 盈江县| 北川| 马龙县| 五峰| 诸暨市| 常宁市| 观塘区| 碌曲县| 赞皇县| 岢岚县| 莱西市| 吉水县| 泸州市| 麻城市| 清丰县| 博客| 城固县| 扶风县| 驻马店市|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