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電子與可穿戴電子的美好未來
2004年5月A版
如今,芯片的集成度越來越高,90nm/12英寸晶圓的量產也開始登上了世界制造的舞臺。在業界按照摩爾定律一次次突破技術極限的同時,人們也在冥思苦想:除了“傳統”應用領域,還有哪些未來的應用可在如此大的晶圓上,以如此高的密度,進行大批量的生產?出路之一就是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生物技術與可穿戴電子了。
3月22日,德國英飛凌公司技術與創新部媒體關系總監Reiner Schoenrock先生向國內介紹了該公司在生物芯片方面所進行的積極探索。
如果說計算機芯片可以在一秒之內完成上萬次數學公式的計算,那么生物芯片則可以在同一時間處理成百上千個生物反應。這樣人們就不用一個個地考察單個基因的活動情況了。
一年前,英飛凌就推出了光生物芯片,這種芯片可以廣泛應用于制藥業,大大加速新藥的開發,以幫助制藥商縮減至少兩年的開發時間,從而使患者受惠于制藥成本的降低。采用這種光生物芯片做測試每次需要兩個小時的時間,比采用其他方法節省5倍時間。
為了進一步減少檢測時間,英飛凌又開發出電子生物芯片。通過這種全電子DNA芯片,醫生在診斷病人的病情之后就可以開出藥物。方法是病人舔一下機器,一分鐘內就可以測試出病人適合哪種藥物,需要服用多少劑量。這種電子DNA芯片目前正在臨床的測試當中,在最遲兩年后,能夠做100到200種檢測的第一批生物芯片就將投放市場,滿足絕大部分診斷需求。
神經芯片的研究也在展開,圖1展示的是非侵入式長時間記錄神經元活動,可用于神經生物學研究和藥物測試。
另外,英飛凌在便攜式電子方面獨辟蹊徑,通過高度的集成,把半導體真正集成到紡織品當中,纖維組織不僅可導電,還可機洗,使普通的衣物具有各種電子功能。英飛凌將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推出具備各種功能的可穿戴電子(圖2)。
“我們希望和國內的合作伙伴進行深入的合作,”英飛凌中國公司企業集團傳播高級經理夏賑周先生說,“英飛凌希望把一些技術真正轉移到中國來,與國內廠商開展核心業務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志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