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力電池行業引狂潮 日韓等外企欲“分羹”
雖然如此,相較于外資企業循序漸進在研發和生產以及上下游協同上取得的成績,中國這一由政策快速催熟的市場確實也讓動力電池這個行業帶有一些“先天不足”的弱點。比如在上游材料方面,聯合銅箔惠州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貴斌就曾坦言,感到(行業)發展太迅速,估計大力發展電動車電池的時候,上游產業鏈還沒準備好。以該公司生產的銅箔為例,作為動力電池生產的基礎材料,雖然該公司從2007年開始就看好這一市場并著手研究,從2008年開始就在擴建一期、二期產能,但目前發展速度依然慢于動力電池市場爆發的速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2017.htm不僅如此,在楊樸宇看來,相對于國內企業,外資品牌無論是在技術研發還是體系化的生產能力以及成本的規模化效應上,都較國內品牌更有優勢。
在成本方面,據招商證券測算,當前鋰離子動力電池成本還有40%以上的下降空間。只有這樣,才一方面能弱化政府補貼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效用,使路徑更加市場化;另一方面,在滿足市場質量要求的情況下,具有良好成本控制能力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要降低成本顯然需要上下游以及整個產業鏈的協同,一方面,動力電池行業還處于低價競爭、各自為政的狀態;另一方面,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落實,在這一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個較為成熟的成本分攤模式。
“其實動力電池只是鋰電池生命周期的開始,我們正試圖構建一個以鋰電池為核心的生態鏈,能夠解決它整個生命周期的問題。”方建華告訴記者。如果能做到動力電池應用過程中的商業化創新,那么,現在動力電池成本的居高不下等問題,都可以在拉長的生命周期中得到解決。
深圳新能源材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鍵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還是要在全球范圍內加強產業整合、技術整合、資源整合,把整個產業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做出來。否則整個產業永遠是停留在低質低價的惡性競爭階段,最后只會更快地把這個行業做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