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與“中國造”
作為中國白色家電領域頗具口碑的格力電器,常年來以穩固的產品質量,漸進的商業創新,規模的市場份額,詮釋中國傳統家電行業扎實勤奮的商業精神。客觀評估格力電器的發展之路,雖無驚艷的神來之筆,卻也不乏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因而,格力電器的商業傳奇,常在商學院被作為案例講解。也正因為此,董明珠女士載譽無數,說她是中國商界女性第一強人也不為過。
然而,敏銳的觀察者發現,格力電器與董明珠女士,在中國創新模式的探討與嘗試,越來越具有“勇氣”——筆者并不準備抨擊創新精神,相反,筆者對于任何形式的創新者抱有敬仰的態度。正如伏爾泰的名言:“也許,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用生命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翻譯到“創新”這個領域,可以直視為:“也許,我不贊同你的創新,但是我用生命捍衛你創新的權利!”
可是,“創新管理”這門學科迄今仍然是商業學界的前沿學科,并未進化到“顯學”的高度,因而在“創新”領域的探討常常是各家自說自話,只要沒辦法明顯抨擊出不合理之處,且創新道路尚未走到成敗臨界點,便無法斷言某種創新價值與否。
很不幸,格力電器和董明珠女士恰處在這樣一個“創新”看上去比什么都重要的年代,更不幸的是,被視為傳統行業的格力電器,面臨的戰局是互聯網信息時代,而信息時代百舸爭流帶來了雙刃劍效應:其一,很多傳統企業目睹無數互聯網奇跡,深深感覺到恐懼,意識到不創新便可能面臨滅頂之災;其二,更多傳統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在互聯網時代的創新,仍然需要深入洞察互聯網以及商業基礎邏輯才可能實現,經常不知不覺輕視了互聯網的知識含金量與重要性。
筆者讀到過一篇文獻,未記出處,一個數據頗具有趣味性,言曰“互聯網領域從業者平均智商比其他行業高12%左右”,且不論這個數據是否科學,從筆者的從業經驗解析這一論點,并找不到什么不合理之處,該領域是一個能讓知識變成應用科學從而轉化成現金資本的沃土,中國知識分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感受到科學知識背后孕育著如何龐大的商業利益。但請讀者千萬別被該論調所迷惑,認為只要擁有科學知識就能在互聯網創新上一馬平川——恰恰相反,由于精英云集導致競爭殘酷,互聯網領域還有一句慘不忍睹的格言,“即便你做對所有的事情,你的生存概率仍然只有百分之一。”
回過頭看看格力電器近年來的諸多神作吧,2013年年度經濟人物盛典上,董明珠女士與雷軍先生一場10億元豪賭后,推出一款業界靜觀其誕生過程的格力手機,隨后不止一次發言評價互聯網創新;而近日更像一種“賭氣”的董明珠系列海報刷爆網媒的“壯舉”,不免給旁觀者一種感受:格力電器在瞬息萬變的互聯網商業時代,貌似出現了言行不協調的現象?類似想法與做法在很多中國傳統企業身上都出現過,只不過其他企業很少有錢到會像格力電器這般造成如此龐大的言論影響力。
作為觀察者,筆者寄望傳統企業能更多聯手互聯網,深入了解互聯網,明晰互聯網商業創新的基礎規則。唯有如此,傳統企業煥發出的商業生命力才會更為磅礴和旺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