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醫療電子 > 業界動態 > 六大有前途的醫療技術:移動醫療 保證安全

        六大有前途的醫療技術:移動醫療 保證安全

        作者: 時間:2015-09-15 來源:生命時報 收藏
        編者按:近年來,大量革命性技術創新給醫療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6個前景最被看好的技術。

          近日,國外一項基于2009~2014年醫療市場現狀的報告列出了10項增長潛力巨大的醫療新技術,如膠囊內鏡、藥物輸送系統、分子診斷與靶向治療、等,市場總估值高達4543億美元。本期,我們選擇其中6個前景最被看好的技術,并請來相關領域專家進行解讀并展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80154.htm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劉思德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腫瘤科副主任 尤長宣

          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院副院長、創傷病區主任 張立海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主任 劉清君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助理、信息中心主任 劉帆

          影像診斷,減輕痛苦

          代表:膠囊內鏡

          上述報告顯示,十大醫療新技術中2/5(約1778億美元)的市場份額來自內科診斷技術,包括核醫學成像、膠囊內鏡等。

          美國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近十年來,醫用成像技術將成像時間縮短為幾秒,拍出圖像是三維、全彩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過去的穿刺活檢。比如核醫學成像技術為肝纖維化的無創檢查打下基礎;膠囊內鏡讓患者免受痛苦。劉思德介紹說,膠囊胃鏡比普通膠囊略大,有一個米粒大的攝像頭。吞下后,它會以每秒兩張的速度拍照,并將照片實時發送到體外圖像記錄儀中,6~8小時后隨大便排出。醫生只需分析收集到的照片,就可對胃腸道的狀況一目了然。“膠囊胃鏡甚至實現了在家檢查,然后用手機、電腦將照片發給醫生,就可能早期發現胃癌等。”但它也有弊端,如8小時拍出的5萬張照片中,七八成是沒有診斷價值的,而且存在盲區。這些問題需要廠家和醫生合作解決。

          分子診斷,定位癌癥

          代表:分子靶向治療

          頂尖科學雜志《自然·遺傳學》早在幾年前就將分子診斷技術列為十大健康技術之首。它在遺傳病、傳染病、腫瘤等的預防、診斷以及個體化治療上發揮巨大作用。

          以腫瘤為例,世衛組織發布的《全球癌癥報告2014》指出,2012年,中國癌癥死亡人數為220萬,占全球總數的26.8%,我國腫瘤患者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解決之道在于提高早期診斷率及對晚期腫瘤進行精確治療。尤長宣說,約八成肺癌患者就診時已屬晚期,失去手術機會。傳統化療屬“試錯治療”,往往按照指南選擇一種化療方案,2周期治療后評價療效,有效則繼續原方案,無效則更改方案。該模式療效不佳且副作用較大。尤長宣說:“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往往與基因異常有關,比如肺癌,特別是肺腺癌,多存在特定的驅動基因。要明確驅動基因,就需要分子診斷來幫忙。”找到特定基因,給予針對性的分子靶向治療,療效好且副作用小。比如攜帶EGFR敏感突變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給予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療,疾病控制率可達90%,患者無需住院,生活質量很高。許多藥企因此投身該領域,分子診斷市場以15%~18%的年增長率遞增。

         技術,縮小傷口

          代表:內固定

          1987年,法國醫生穆雷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創了外科新紀元。幾十年來,從胃腸鏡到腹腔鏡,微創概念已深入到各醫學領域。有國外學者將微創外科、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并稱為21世紀醫學發展三大主流。

          骨科微創技術正引領方向。以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最易發生的股骨粗隆間骨折為例,張立海介紹說,過去多采用動力髖螺釘,也就是“打鋼板”固定,創傷大,患者需長期臥床,易誘發血栓。“我院統計,老年人髖部骨折圍手術期死亡率約6%,甚至高于惡性腫瘤。”隨后,伽馬釘等微創設備的開發克服了手術切口大的問題,但不能把傷骨完全復位。對此,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院院長唐佩福設計出內側支撐髓內釘,通過微創內固定技術,在傷骨內側增加一個固定。該技術讓患者可以早下地,避免發生致死性并發癥,并得到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認證、批準,并在國內推廣。

          藥物輸送系統,按需給藥

          代表:納米晶體技術

          國外報告顯示,附加有藥物輸送系統(DDS)的藥品已占據約1108億美元的市場份額。DDS早期研究集中在緩控釋制劑上,讓患者打一針就能維持較長時間。比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曲普瑞林微球、利培酮微球等在腫瘤、代謝性疾病、精神病的治療中應用廣泛。

          近幾年,DDS研究的主要目標是彌補因藥物本身化學結構所導致的生物利用缺陷。比如美國阿維馬克斯(AvMax)公司開發的腸道滯留技術,使藥物在生物利用度最佳的小腸停留,保持對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治療消化性潰瘍。美國義隆(Elan)公司的納米晶體藥物輸送技術包含一種防止聚集和改善溶解的賦形劑,解決了擇時給藥問題,藥物輸送與人體節律同步,保持24小時均衡的血藥水平,在高血壓的治療上已產生效果。近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斯蒂芬·莫頓研發了一種治療癌癥的雙藥、延時納米輸送系統,可避免癌細胞對化療藥產生抵抗。可見,納米技術是DDS發展的重要方向。

        非侵入性檢測,取代穿刺

          代表:唾液檢測血糖

          血液、羊水、骨髓……這些液體的指標是許多疾病的診斷依據。但獲取它們需要穿刺,有侵入性,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容易交叉感染。像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不間斷監測血糖,治療依從性較差。

          基于生物傳感器技術的非侵入性檢測設備的發展,為患者帶來希望。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2012年報道,美國普渡大學的科學家發明一種傳感器,能通過淚液和唾液檢測糖尿病,還可診斷帕金森病和老年癡呆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與轉化遺傳學系副主任瑪麗·諾頓博士則開發出非侵入性產前檢查技術,可檢出超過80%常見染色體三倍體異常(如唐氏綜合征),有望取代絨毛膜取樣和羊水穿刺。

          隨著可穿戴醫療的發展,非侵入性檢測技術有望走進千家萬戶,實現全天候監測。比如以色列BIG公司開發出手表式血糖監測裝置,通過測量生物電阻變化監測病情。但美國科技雜志《收集世界》提出,無創血糖檢測技術仍處于開發初期,尚無產品上市。劉清君說,如何保證數據更準確、分析更可靠,是此類設備面臨的技術難題。

          ,保證安全

          代表:醫院信息化

          一位美國醫生坐在辦公室,就能通過可穿戴設備查看中國病人的心電圖,這就是帶來的美好展望。美國著名心臟病專家埃里克·托普將其列為最具潛力的醫學新技術。

          移動醫療的優勢在于以病人為核心,最大限度保障醫療質量和安全,同時提高效率。劉帆說,輸液或發藥時,護士用移動掌上電腦分別掃描患者腕帶及藥品上的條形碼,若匹配則會彈出“執行成功”的字樣,否則會給出“病人與醫囑不匹配”、“醫囑不存在”等提示,實現用藥零差錯。另外,北大人民醫院每天門診量過萬,患者排隊繳費耗時多。經過調查發現,每天約有25%的患者使用銀行卡,于是醫院配備了7臺移動收費車刷卡結算,減少排隊時間。

          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發布報告稱,2017年移動醫療市場的發展將帶來230億美元的收入。移動醫療將在慢病管理、個體化醫療等方面發揮作用。



        關鍵詞: 移動醫療 微創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文山县| 万荣县| 北碚区| 临漳县| 明水县| 仙居县| 汉源县| 河东区| 山阳县| 始兴县| 衢州市| 泰顺县| 珠海市| 潞城市| 于田县| 兴国县| 浪卡子县| 泸定县| 达日县| 晋江市| 定州市| 株洲县| 渭南市| 凌源市| 宜黄县| 大邑县| 曲松县| 高碑店市| 崇仁县| 米林县| 包头市| 敦化市| 寿光市| 城口县| 苏尼特左旗| 扶绥县| 罗平县| 梅州市| 弥渡县| 华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