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光伏:是必殺技還是噱頭
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了“互聯網+”時代?;ヂ摼W思維也在很多人眼里成了阿拉丁神燈,具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在光伏之前,“互聯網思維”的旗手是雷軍的小米、賈躍亭的樂視等。這些品牌或產品在極短時間內爆紅網絡,引發關注熱潮,并創造銷售奇跡,讓更多的業內人以為就此找到了成功的捷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7394.htm一時間人人都在談論這個生造的詞語,更催生出一大批“追夢”公司。光伏行業自然也不愿錯過,一大批人舉著“互聯網思維”的大旗,嫁接到光伏,做著“有朝一日顛覆傳統光伏產業模式,造就新興光伏時代”的美夢。甚至一些企業不惜采取改名、并購等手段來加入互聯網的大軍。
而前方究竟如何?沒有人敢斷言。
大數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在光伏行業,后期運維被認為是“互聯網+”在光伏行業率先落地的領域,吸引了一大批企業涉足。在這些企業中,大談“大數據”、“能源互聯網”、“投資未來”等概念的不在少數。
運維市場背后巨大的市場規模支撐了這一領域的火熱程度。有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光伏電站裝機總量達30GW,成為僅次于德國的世界第二大光伏應用大國。行業人士測算,按照運維成本占光伏電站收入的8%來計算,每年光伏電站運維市場規模將接近34億元。并且隨著光伏電站建設規模的持續擴大,這一市場規模將成倍增加。
就目前的光伏電站運維管理來看,主要存在著因前期電站設計不規范、施工不達標,后期發電系統硬件設備質量參差不齊,直接導致問題頻出的怪像。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根本性解決,垃圾數據得不到有效甄選,且數據得不到準確的分析,沒有最終的解決方案,對業主來說“海量數據”只能是“皮毛理論”的延續。
但事實上,目前在光伏運維領域存在得更多的是過多的噱頭和完全膨脹式的鼓吹,這也讓一些業內從業者感到無奈。北京木聯能軟件總經理李偉宏對記者表示,現在一些所謂的涉光伏運維的公司,動則號稱自己有G瓦的數據,這是完全不可信的,畢竟中國光伏電站大規模發展開始于2013年,兩年獲得所謂“海量數據”多少有自我炒作之嫌。
“就連木聯能,從當年金太陽開始做起,直到今年6月份才積累了5.5GW,這些所謂‘海量’數據的公司恐怕連我們的零頭都不到”。李偉宏說,作為技術服務型公司,不應該停留在概念階段,而應該更務實一些。借助媒體過于泛濫的概念炒作,只會把整個行業引入歧路。
對于概念的炒作和“忽悠”。暉保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許瀚丹也表達了不滿?!艾F在有一些公司在炒作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連光伏電站要解決的最基礎性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就號稱有海量的數據。在沒有實證數據的情況下,過渡誤導媒體的導向,已經使一些電站投資者對行業的整體數據提供能力產生了質疑,更別說這些公司口中所謂的‘能源互聯網’了。對電站發電效率、電站安全性、電站建設成本和運維成本的‘回避’,以及與大數據無線傳輸成本的有背邏輯的信息傳達,顯然違背了作為光伏運維產業鏈中責任體之一的初衷。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擺在當前中國光伏產業面前的最為現實和亟需解決的問題?!?/p>
解決方案:高效率運維要支撐起增收 提高發電量,降低運維成本,最大化地提升電站收益,這是運維企業向客戶傳達的根本理念。
在光伏電站長達25年的生命周期內,發電量會逐年遞減,這與光伏組件、逆變器、直交流電纜等多個因素相關,尤其是光伏組件衰減這一隱形殺手,是光伏電站運維的一大難點。
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世民在“光伏電站質量標準與投融資風險管控研討會”上表示,在西北地區,光伏電站出現的最大問題是長期高溫導致組件功率下降(10~13%)、沙塵覆蓋組件表面影響發電效率。第三方檢測機構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亦有數據顯示,在新疆、青海、甘肅等地一些光伏電站中發現大批量熱斑、隱裂和功率衰減等質量問題。其中甘肅某10MW光伏電站,一半以上的光伏組件功率明顯衰減。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王斯成指出,在西部電站做的測試結果顯示,一些大型光伏電站在運行了2~3年以后,光伏組件的衰減大概是3.8%-7%,其他一些小的光伏電站可能更嚴重。光伏組件衰減,直接影響了光伏電站的發電效率,使電站發電量大打折扣。
針對組件等發電主體的質量變化,在華為看來,通過組串逆變器的智能檢測和數據記錄功能,5分鐘甚至1分鐘記錄一次實時采樣數據,精細到每一個輸入組串可以隨時掌握每一個發電主體的發電情況。
華為Fusion Solar解決方案通過以組串為基本單元將電站全部數字化,使所有組串、設備的屬性信息、狀態信息、歷史操作信息、物理位置信息、邏輯位置信息在管理系統中可視、可管理。通過實時監測迅速找出受損組件,降低發電損失。
華為這種由采集終端到數據傳輸到數據分析再到分析結果的全流程化的智能解決手段得到了黃河水電公司新能源發電部安全生產部主任楊磊的認同,“故障率僅為0.1%。2014全年,華為智能光伏發電量比集中式發電量高2.5%,100MW電站每年多發電約400萬度,即每年可多收益400萬元?!?/p>
相對于華為,暉保智能則通過智控TM遠程智能管理系統,利用傳感器對于外部輻照度、環境溫度等外部信息進行采集,而數據的分析、管理則由相應的軟件系統來實現,不僅可以實現實時直觀讀取關鍵設備運行數據和環境數據,同時還可以支持所有基礎數據的歷史查詢和對比,對處于運行狀態的設備進行預防性報警,增加客戶的電站運行和產出效率。
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總經理許映童表示,無論是哪個技術方式對于光伏電站投資者來說,解決問題才是重點。“隨著運維的電站規模越來越大,區域越來越分散,現有的管理工具缺乏有效的可視化和IT工具支撐,缺乏可信的數據,運維效率低下,對一線運維工作人員來說挑戰相當大。少量電站每站一套完整運維班組,各司其職,手抄報表向集團匯報則更為原始。這背后則是投資者、業主總部的集團管理者對低效率運維方式越來越不滿意”。
警鐘長鳴:直流拉弧的隱痛 前面提到光伏運維企業降本增效的不同方式,然而如果不能保證電站的安全可靠,更多的互聯網思維都只是空談。
今年5月份,蘋果公司位于亞利桑那Mesa的數據中心工廠屋頂突然起火,現場濃煙四起。此次火災也導致該電站組件提供者FirstSolar當天盤中大跌近8%。而不久前,中山長虹項目一名施工人員在連接組件陣列時遭直流電電擊致死的事故更是引起了業內對于電站安全性的諸多爭論。
廣東中山大學太陽能研究院電站研究室主任孫韻琳在“光伏電站質量標準與投融資本風險管控研討會”上表示,影響光伏電站可靠性的因素除了組件因素外,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運維不足或缺陷。而中山電擊事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約200W/平米光伏組件在清晨開始工作時,組件溫度角度,然而太陽能電池輸出電壓隨溫度下降而相對升高。在高壓下,匯流箱中開關或導線導通瞬間引發支流故障電弧,從而導致事故的發生。
對于孫韻琳的觀點,TUV萊茵李少博表示認同。通過TUV萊茵跟蹤發生損壞事件的評估,45%是因為過電壓導致的安全事故。
王斯成對于直流拉弧引發的電站事故的廣泛性給予高度關注。他認為,光伏電站起火原因40%都是由于直流電弧引起的。因為整個電站的接頭有成千上萬個,任何一個接頭松了,都有可能造成直流電弧,一有電弧就會引起火災。另外則是現在農光互補、漁光互補新型的光伏發電利用形式,對絕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絕緣破壞后直接對運維人員是一種潛在傷害,同時直接對地短路后也無法發電,對發電量也是一種損失。
田勝利坦言,最初山路集團建電站初期的方案是,把所有的直流匯流到一起后進入直流柜。一個發電方陣不到2000A,一根電纜不可能接入,必須3根至4根并聯進去。從理論上計算,截面積是達標的,但是因為并聯的電阻不一樣,造成電流差別很大,甚至兩線差距1倍還多,造成了部分線纜負荷特別重,出現絕緣老化等問題,線纜被燒毀后,直流不過零點,不能斷弧,把后面的交流部分也給燒著了。
對此,孫韻琳建議業主,利用數字化信息技術,來統一標定和處理光伏電站的信息采集、傳輸、處理、通訊,聯合光伏電站監控管理、狀態監測管理系統、綜合自動保護系統,實現光伏電站數據共享和遠程監控。
針對孫韻琳提出的數字化運維,華為許映童則把它具化為“零接觸”。
在光伏電站系統中,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熔絲、一個風扇的故障,都必須運維人員進站到現場維修。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每次維護人員進站的成本是不可忽視的。如在歐洲,無論需不需要維修或者更換設備,只要運維人員進站業主就至少需要支付100歐元。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在逐漸攀升。因此要在源頭上簡化系統組網,讓電站更簡單(華為推行的無熔絲、無外置風扇、無逆變器房),把所有的易損部件全部消除,在25年內沒有易損部件的更換,這就是我們0-Touch(零接觸)的產品基礎;然后結合高精度的采集、可靠的數據傳輸,基于云計算、大數據挖掘和專家分析系統這一整套智能管理系統,在生命周期內人與設備零接觸,最大程度減少巡檢和故障維修工作。從而真正實現25年整個系統的0-Touch運維理念”。許映童如是解釋。
“互聯網+”不是皇帝的新裝 對于互聯網思維的虛火,有人將其形容為“互聯網的假裁縫們聚攏了一群傻國王,還有那些傲嬌的互聯網焦慮癥患者,為他們編織互聯網的新衣”。
于是,光伏舊酒被頻繁地用新瓶裝了出來,并向新進入光伏行業的投資者兜售一套陌生理論,像極了幾年前熱炒“云”和“大數據”等概念的情況,沒有新技術、沒有新產品、沒有新模式,有的只是文字游戲。
目前在業內存在的所謂互聯網對商業模式的改造,看起來互聯網終于要擺脫最早“工具”的身份,直接入侵光伏商業體系的骨髓,開始為“互聯網+光伏”商業模式重新造血了??煽赐炅艘恍┕舅^的那些理論和案例后,你會發現它與互聯網思維并沒有直接關聯,仍然沿用著常規的網絡技術以及營銷方法,仍然遵守著自身行業的成長過程,沒有衍生出新的產品形式,所謂的新模式也不過從已經玩爛的互聯網行業移植到了光伏行業。
而那些真正的成功者,并非成功于互聯網思維的神奇,他們背后往往都擁有對互聯網多年的認知積累和運營經驗,這樣才能夠基于自身行業做出成功的改變。
互聯網的基礎職能是工具,先把工具用好,再看看自身條件是否滿足互聯網特性,進而再朝著轉換“思維”的方向做出調整,否則就只能停留到大家所唏噓的概念炒作階段。正如某上市公司陳姓董事長所質疑的那樣,“業內所謂傍互聯網的公司,更多都是在炒作概念,并非真正地試圖通過互聯網的工具性特征來改造,升級乃至推動光伏行業的發展。這種一味的概念的炒作,加上媒體不負責任的鼓吹,誤導的是整個行業的發展。”
“國內宣稱做光伏運維的企業越來越多,但大多數拋出的都只是概念,并無具體可行方案和產品。噱頭背后,這些企業是否真正具備支撐運維的技術能力尚需經受考驗。所謂的‘互聯網+’在光伏行業的落地,既不是簡單地把一些所謂的數據進行價值再造,更不是電子商務,而是以安全和效率化為前提,以自動化和高度人工智能為目標的智慧改造。未來的光伏電站應該具備智能發電、智能主動安全、發電數據多方互聯以及完全自動數據分析等多個核心元素的綜合?!标愋斩麻L表示。
“互聯網+”從來不是方法論,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如果不落地于電站安全性、發電量和運維效率等根本問題,所謂的“大數據”、“互聯網+”、“能源互聯網”……都只是空中樓閣。
光伏發電相關文章:光伏發電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