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的技術創新和發展(下)
再往遠瞧,70年后時速達1.8萬公里的真空管道懸浮列車或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商業運行;90年后任何人只要帶上一頂“大腦帽”,即可進入虛擬世界,使整個影視游戲娛樂業發生根本性革命;140年后人造智能或將達到人腦水平,人機可以實現智能對話;250年后記憶或將可移植。預測天天在做,不過預測由于數據不足、方法欠妥、事物變化不定而難有準度,經驗告訴我們:“預知是“可能”存在的,但不是必然存在的”。據筆者所知,上世紀90年代初即預測90年代是光電子年代,21世紀是生物時代,但都落空了,對世界半導體市場也是年年預測年年改,超過50%的準確率就不錯了。蘋果不是PC時代王者,但它抓住了第一波消費電子及第一波移動互聯網熱潮,iPhone橫掃世界,成為人見人愛的創新產品,有誰預測過呀? 所以對預測也就是姑妄聽之,看作發展的大略方向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71636.htm讓我們回到現實世界,“2015年科技界風往哪兒吹?”本刊姊妹單位、老牌市調公司IDC去年底發表了“2015年十大科技趨勢”,該報告預測,2015年世界ICT市場將比上年增長3.8%,達3.8萬億美元,主要推動力來自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它們將占到市場的三分之一,大數據是麥克錫公司忽略了的一項重要新興技術。
● 無線數字通信是發展最快、容量最大的技術,將比上年迅速增長13%,市場規模達5360億美元。
● 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火爆銷售相繼趨緩,但仍不失為ICT領域增長的主要動力,增長貢獻率40%,達4840億美元。
● 云計算和云服務成為重要市場,將達1180億美元,預計2018年可達2000億美元。微軟、Facebook、IBM、亞馬遜和HP等公司將在這一新市場上展開角力。
● 許多人設想,明年世界范圍內關于大數據軟件,硬件和服務的消費將達到 1250 億美元,當前以視頻、音頻和圖像大數據分析為主,明年還將繼續爆發。約有四分之一的IT供應商會提供“數據即服務(Data as a Service,DaaS)”作為云服務平臺。
● 物聯網將成大數據分析焦點,范疇特大,預計2015年市場將達1.7萬億美元,較上年成長14%,未來5年內的年均增長率可望達到30%,2020年可達3萬億美元。IDC分析預計,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將促進傳統IT企業的轉型,IBM、思科、英特爾這些老牌巨頭都有可能轉為“物聯網解決方案公司”。
根據其他資料可稍作補充者,有:
● 4K和曲面電視或是2015年兩大發展重點;移動支付將極大發展;
化合物半導體GaN將初露頭角;無線充電成為現實。
● 可穿戴設備異彩紛呈,從健康到健身的應用市場潛力巨大。
“Wearables: The Next Great Consumer Market”,除了熟知的智能眼鏡和手表之外,諸如手環、戒指、項鏈、襯衣、帽子、鞋襪等等,都可創新成可穿戴電子產品,可穿戴設備甚至還可改變外科醫生的未來。可穿戴設備在2015年的CES大展上仍是重頭戲,是無法阻擋的大潮流,可穿戴設備去年“剛會走路”,今年是“會跑”的一年。
● 智能化是由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智能控制。
技術等匯集而針對某一方面的應用。人類正迎接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它將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庭、智能飲食、智能醫療、智能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穿戴等等。據《經濟學人》預測,到2020年,全世界將會有500億個智能設備,平均每人有7個智能設備,而到2025年,即將達到1萬億個智能設備,智能化將顛覆世界,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
創新之道
眾所周知,創新應“以人為本”。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前白宮首席經濟學家)Austan Goolsbee去年末在半導體協會(SIA)邀集的高層聚會上說,在這一波持續緩慢的經濟復蘇過程中,工程師與創新者扮演著主角。Startup需要Startup Engineering(工程),美國斯坦福大學在Coursera(免費的大型公開在線課程項目)上開設了這門課程,為的就是把它與“創業”聯結起來,鼓勵學生創業。有了人便擁有了技術,接著就是要想法獲得資金和尋找未來的市場,同時,國家的政策支持、打造創新園區也是不可或缺的,美國的硅谷、中國的中關村、英國的Tech City、新加坡的BLK71、臺灣地區也選定了“花博園區”都是鮮活的實例。隨著移動網絡、大數據、云計算及智能化及社交網的不斷發展、活力四射下,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極大變化,且網絡創業的門檻也比較低,在這轉移過程中人們見到了美國的Google、Amazon、Facebook及Apple(簡稱GAFA)和中國的百度、阿里巴巴及騰訊(BAT)等產業生態系統,正逐漸取代DELL、HP、Intel 及Microsoft等傳統PC產業鏈,成為當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熱門。表面看來確是如此,不過筆者仍堅持實體經濟才是立國之本,網絡是載體,產品是平臺,平臺好似航行在江湖河海(網絡)上的大小舟輯,舟輯不興,江湖河海只是空流到頭不復返而已,再說上述美國公司中的Apple本是實體經濟體,Google、Microsoft和Amazon也都在向實體經濟進軍。
中國的BAT倒真的只是網絡虛擬經濟,若成唯一發展方向恐將走向偏路上去。筆者曾在2013年便寫過一篇《中國有馬云難有喬布斯》的文章,表達了這一看法。近有友人送我一冊被稱為“我國最后一位國學大師”的《錢穆傳》,他在中西文化的比較中說:“中國文化是典型的大陸農耕文化,西方文化則為地道的濱海商業文化”,中國“文化是固守本土,安定守成”的“內傾型文化”;“西方文化則屬于典型的‘惟求富強’的外傾型商業文化”。在農耕時代中國科技在世界上曾處于領先地位,“四大發名”盡人皆知,各種發明累累不絕,漢、唐蒞宋,達于頂點。14~16世紀(相當于我國元、明時期)在西歐掀起的文藝復興運動,反映了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文化運動,其后1769年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正值清“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間),“天朝大國”,“萬夷來朝”,明、清實施的基本都是固步自封、閉關鎖國之策,形成了“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與天人對立,征服自然――中西文化在宇宙人生觀上的差別。”因而,“中國文化重因襲守成而輕創新”,“西方則形成了重創造、求進取、重開新的思維特色”,“提出了‘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的口號,相反,我國長期以來貫徹施行的實際卻是:Power is knowledge,即所謂“官大學問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