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醫療電子 > 業界動態 > 美國遠程醫療不落地 中國難復制

        美國遠程醫療不落地 中國難復制

        作者: 時間:2014-11-13 來源:村夫日記 收藏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65261.htm

         

          美國的在奧巴馬平價法案推出后開始迅猛發展,主要是因為平價法案讓更多人參保,加大了對服務方和支付方的壓力,兩者同時需要尋找有效率且能節省成本的方式。恰好提供了這些,醫生有動力去做,而雇主和保險公司也愿意支付。

          目前提供服務的主要公司包括Teladoc,MDLIVE, American Well和Doctor on Demand。這幾家地理覆蓋范圍比較廣,在大多數州都開通了服務。Teladoc在2014年獲得100%的增長,明年將有超過50萬人通過Teladoc的平臺獲得問診服務。

          首先,美國遠程醫療服務模式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能選擇醫生的,一種是能夠選擇醫生的。比如Teladoc就采用用戶不能選擇醫生的模式,用戶登錄Teladoc的遠程醫療平臺,第一次注冊需要填寫詳細的病史和過敏史,使用的時候先登錄,留下聯系方式,填寫基本癥狀,然后等待醫生通過遠程手段聯系用戶。醫生平均反應時間是16分鐘,速度是非常快的。Teladoc為用戶指派醫生,用戶不能選擇。另一家公司American Well則讓用戶查看醫生時間并進行選擇。但一些醫生可能需要等待的時間更長。

          其次,美國的遠程醫療純線上模式。大部分遠程醫療模式是線下和線上是完全分開的。比如說,Teladoc就禁止線上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醫生線下和病人見面進行后續服務。假如病人有必要進行更進一步的線下檢查和診斷,Teladoc會將他們轉診到全科醫生診所或其他服務機構,而不是直接由其平臺上的醫生提供線下服務。

          這種操作的原因不難理解。假如在現階段打通線上和線下,對Teladoc這樣的服務方的收入影響很大,而且很容易造成線上轉化成線下(包括很多不必要去線下就診的情況),不利于節約成本,在支付方(雇主和保險公司)也可能會有意見。

          目前的數據表明,大部分遠程醫療的問題確實可以通過遠程解決,而不需要轉化成線下。根據RAND公司在加州的一項調查顯示,使用Teladoc的用戶中只有6%的人21天內再次就診,而對于線下診所就診的病人,21天再就診的比例是13%,另有21%的人因為類似癥狀去了急診室(這種情況下通常收費高很多)。這個數據趨勢在Teladoc自身進行的分析中也是一致的。

          這些數據可以揭示遠程醫療一定程度上在改善效率上的意義,但必須說數據有很大局限,因為我們無法得知樣本的不同,那些選擇遠程醫療的人可能本身癥狀較輕(比如輕微過敏和擦傷),在沒有遠程醫療的情況下,他們可能根本不會選擇就診而是等待自行痊愈或者購買一些OTC藥物,因此21天再就診比例在這群人身上肯定低很多。

          但這也并不代表數據就完全沒有意義。即便如此,遠程醫療也起到了為最小的健康問題把關的作用,讓更多人能夠正確用藥,并對于真正可能有風險的情況,醫生的建議比病人自我判斷要好很多。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遠程醫療大大增加了Access to Care。

          遠程醫療的收費模式通常是年費加上每次就診的費用,通常是40美金左右一次,已經有不少雇主和保險公司開始報銷這些費用。一項根據人力資源咨詢公司Towers Watson近期的調查,52%的美國大型雇主表示他們在未來一年會向員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而一年前這個比例只有28%。而且,美國聯邦醫療保險機構Centers for Medicare and Medicaid Services (CMS)已經開始著手擴大遠程醫療的賠付范圍,這將提高遠程醫療服務提供商的收入。

          除了這種面向大眾用戶的模式,美國的遠程醫療也有醫院間的模式,而這帶來的不僅僅是治療質量和效率的提升,甚至也給藥品銷售帶來了巨大的推動力。比如說,中風病人是美國急診室收治的緊急情況之一,但在一些偏遠或者小型的急診中心,醫生沒有足夠能力去搶救這些病人,也不知道會用什么藥。在很多時候藥品是有的,但要么時機把握得不好,要么不知道該不該用。遠程醫療解決了這些問題,通過技術手段把小診所和大醫院聯系起來,在救治中風病人的時候獲得更多指導,比如,可以使用一種叫tPA的有助于快速治療血管堵塞的藥物,提高救治效果。遠程醫療在這個領域的大范圍興起導致了美國對tPA藥物需求快速增加。可以預見這種情況未來在中國也可能發生,因此藥廠和醫療器械公司仍然可能成為支持遠程醫療發展的動力方。

          針對病人的遠程醫療在美國蓬勃發展,主要建立在幾個基礎之上,從中也可以看出中美之間的差別。一個是醫患之間的信任。很難想象不選擇醫生的模式在中國能做多大,中國病人把醫生和醫院綁在一起,醫院代表可信度而不是醫生。現在的輕輕問診模式很多也是不選擇醫生的,但僅限于咨詢,沒有走到診斷這一步,如果真的要做出判斷加開藥,在中國很難避免病人對醫生和醫院的選擇,而這還是人流向好的醫生資源擁擠的老問題。線下掛不上號的那些醫生,大都是沒有精力和太多興趣來處理線上門診的。

          第二個則是在美國支付者主要是企業(雇主和保險公司),而中國主要靠個人。而且在中國,線下的醫療服務費用一直是被壓制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就算有線上服務,價格也沒有區別,很難阻擋用戶涌入線下。要靠個人掏錢作為盈利模式是很難發展做大的。

          第三,中國的醫療政策并不支持純粹的線上模式。這主要是因為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中國的醫療體制積重難返的復雜性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在有關民生的問題上,政府暫時無力來做出全面的監管。而且,中國的醫療體制本身就向大型公立醫院傾斜,即使有一天放開純線上的模式,遠程醫療的發展仍將面臨人才和管理的困境。因此,遠程醫療在目前的中國只能與線下相結合,這與美國恰恰相反。

          即使是在美國,像Teladoc這樣的公司也是經歷了10多年才迎來了政策對遠程醫療的支持,從2002年創始到現在,真正迅猛增長只有在2013年之后,政策是主要的原因,給了支付方和服務方動力。而這一點目前中國還沒有出現,要真正快速發展起來,仍然少不了政策和支付方式的激勵。



        關鍵詞: 遠程醫療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威市| 武邑县| 日照市| 长海县| 内江市| 克什克腾旗| 准格尔旗| 正阳县| 花莲市| 吴桥县| 金堂县| 宜良县| 天津市| 淮滨县| 临清市| 濮阳县| 建平县| 中阳县| 体育| 余庆县| 松溪县| 都昌县| 翼城县| 安塞县| 青岛市| 霍州市| 紫金县| 巴林左旗| 平利县| 萝北县| 环江| 开化县| 任丘市| 武定县| 额济纳旗| 营山县| 昌都县| 鄯善县| 霍州市| 临汾市| 友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