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靈活性的兩種內涵
我們經常討論的云計算所擁有的一個重要優勢是具有靈活性。這一優勢是真實的,而且非常強大。然而靈活性的內涵經常被用來描述兩種不同類型的優勢。這兩種優勢都是真實的,但是它們中的一個最終將被認為能夠產生重大影響。本文將討論一下這兩種靈活性的內涵,同時向讀者提供一些實例以展示云計算靈活性的第二種內涵的重要程度。
云計算的靈活性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快速準備計算資源。云環境通常在數分鐘內能夠提供新計算實例或存儲,這與IT商店中相同的準備程序要花上幾周時間(甚至幾個月)完全不同。
作為云計算的一個優勢,其可以大幅縮短準備時間,讓工作能夠更為迅速的展開。用戶不再需要再提供計算資源申請,焦急的檢查電子郵件,以察看執行反饋。靈活性能夠被定義為“迅速而輕松的移動;敏捷”這讓我們很容易明白快速準備在靈活性中的含義。
不過,云計算的靈活性定義有點混亂。人們將兩種不同類型的情況都歸到了“靈活”這個詞的內涵中了:可以獲得工程資源,以及對條件或時機變化的商業反應。
這兩種類型的靈活性內涵都很有用處。但是后一種靈活性的內涵更引人注目,并將被視為云計算的靈活性的真正內涵。
向工程師們更快的傳輸計算資源是地區優化問題--這讓一部分內部IT進程更為靈活,但是其未必能縮短整個應用供應鏈的,因為這一問題從最初的原型一直貫穿到了批量生產中。
與此同時,如果云計算被視為收效甚微的內部IT優化,無法將計算能力快速注入到主要業務流程中,那么業務部門根本就不會向IT部門提供向云計算過渡的所需資金。這或許會讓云計算像虛擬化一樣結束。許多機構的虛擬化進程僅進行到了20%至30%的程度,由于無法獲得所需要的資金而無法進一步推動虛擬化進程。如果向云計算的過渡只是被宣傳為“可以幫助我們的程序員更快的編程”,那么云計算進程將可能無法獲得所需要的資金。
靈活的第二種內涵----可以讓業務部門快速推出新產品。這一內涵就不會遇到上述問題。如果業務部門看到了云計算與在競爭中占據優勢之間的聯系,那么資金將不再是問題。當商業利益明確后,資金將永遠不是問題。
云計算是如何促進業務的靈活性的呢?下面我們將為大家舉幾個例子。
1、英國《每日電訊報》曾經爆料了關于國會議員開支的丑聞。這一丑聞當時鬧的滿城風雨,當時許多國會議員的壕溝清理費都要政府買單。《每日電訊報》獲得的許多開支報賬單都數額驚人,其中一些項目甚至是虛構的。該媒體將這些報賬單放在了谷歌Docs上,允許讀者查閱和自由排序分類。電訊媒體集團是《每日電訊報》的東家。電訊媒體集團首席信息官TobyWright在倫敦舉行的云計算世界論壇會議上舉了這個例子。他稱,這么做可以讓數百名讀者同時點擊這些報賬單。
2、英國《衛報》對于這一開支丑聞也有著他們自己的報道和反應。《衛報》很快就編寫了一個應用。讀者可以通過這個應用查看個人賬單,識別出誰應當被重點關注。“群眾外包”(注:指征求大量群眾(多是網民)的意見來解決問題)允許網民快速翻閱問題報賬單。對于云計算所擁有的靈活性,《衛報》的程序員SimonWillison稱:“我一直在衛報工作的原因是我對快速創建起一個應用原型很感興趣:這個應用的壽命通常只有兩至三天的時間。”換句話說,云計算所具備的靈活性優勢可快速制作大量臨時性應用,以支持《衛報》的核心業務:傳遞新聞與觀察。
或許有人會反駁這些例子并不能說明云計算是如何提高業務靈活性的。畢竟這些是處理無形比特的媒體業務,而不是處理有形東西的“真正”業務。
然而這種看法忽視了一個問題。現代經濟正在IT化。數字化數據也是每一個商業產品的一部分。創建與商業產品有關應用的能力將成為未來經濟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為有形產品或服務提供應用支持的能力對于客戶來說將具有很高的價值,同時為也廠商帶來了競爭優勢。
此外,將云計算視為幫助IT人員快速成工作的技術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內部的IT靈活性是必須的,但是在未來并不夠用。將云計算應用與業務靈活性聯系起來,加速業務創新更為重要。靈活性的兩種內涵都很重要,但是后者的意義更為深遠,應當成為我們云計算發展的目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