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市場分析 > 中科院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突破

        中科院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突破

        作者: 時間:2014-06-26 來源:OFweek太陽能光伏網 收藏

          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承擔的新型高效有機太陽研究項目,日前通過了由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組織的專家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在高性能光伏聚合物的設計合成、新型受體和界面材料的合成以及高效光敏薄膜與大面積器件制備技術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為批量化生產奠定了基礎。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48836.htm

          長春應化所與中科院化學研究所、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在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支持下,于2010年5月共同開展了新型高效有機太陽的項目攻關。經過近4年的不懈努力,他們合成出了多種具有強和寬吸收、高空穴遷移率(最高達1.1×10-2cm2/V/s)的新型聚合物給體光伏材料,基于該材料的實驗室小面積(0.04~0.1cm2)光伏器件在模擬太陽光下能量轉化效率最高可達8.79%;設計合成了多種具有不同官能基團和加成位置的富勒烯衍生物,和若干種聚合物型、小分子型和金屬氧化物型界面材料,并在器件中獲得應用;突破尺寸放大時效率下降太快的問題,實現了電池尺寸和長寬比的控制,通過對電子墨水和器件光敏層后處理工藝的進一步優化,獲得了單塊面積10.2cm2,轉化效率達到4.14%的單節電池,由此制備的面積為46.9cm2的電池模組轉化效率達3.12%,為更大面積的模組制備鋪平了道路。

          該項目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6項,授權8項,發表SCI收入論文106篇,并培養和建立了一支在該領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隊伍。

          據了解,新型高性能有機電池因重量輕、柔性好、可濕法加工、易于大面積化而廣受關注。其中,設計合成新型共軛聚合物材料和優化光敏層形貌是提高器件性能的重要途徑。小面積電池器件通常采用旋涂工藝制備,然而這種工藝無法制備大面積電池模塊及模組,研發適合大面積生產的溶液制備工藝十分必要。



        關鍵詞: 太陽能 電池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兴义市| 榆林市| 辽宁省| 麻栗坡县| 万源市| 东平县| 酒泉市| 手游| 外汇| 丰城市| 万源市| 辉县市| 安庆市| 禹城市| 浦东新区| 高密市| 保定市| 离岛区| 北海市| 武宁县| 伽师县| 县级市| 抚松县| 曲水县| 中阳县| 峨眉山市| 顺昌县| 罗平县| 伊金霍洛旗| 张家川| 胶州市| 长顺县| 土默特左旗| 自贡市| 皮山县| 彭阳县| 兴隆县| 车致| 白银市| 富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