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術在港口集裝箱物流中的應用
3.安全狀態數據分析
TSS系統以集裝箱安全警報信息對集裝箱的安全狀態進行監控,該信息依其對集裝箱安全影響的嚴重程度可分別歸類為“Tamper”(嚴重)、“Suspect”(中等)、“Alert”(注意)三種等級。TSS 系統若是出現“Tamper”信息,處置方式是必須由系統授權人員到達裝有電子標簽的集裝箱前,直接通過手持終端機,針對集裝箱進行查驗,在確認集裝箱無異常發生后,方可恢復集裝箱的安全狀態。TSS系統若是出現“Suspect”信息,處置方式則可通過TSS系統的網頁接口查證集裝箱發生安全警報信息的原因,之后恢復集裝箱的安全狀態。TSS系統若是出現“Alert”信息,基本上“Alert”將不會危及集裝箱安全,系統管理人員則必須了解啟動信息的原因,并對相關配合單位進行協調,以避免類似事件再度發生。
美國911事件,是無預警的危機,也是潛藏的轉機。美國提出CSI 之后,將打破過去海運集裝箱的傳統運輸環境與機制,而政府的應變措施,將直接影響S港未來的集裝箱吞吐量排名。亞洲其它具有潛力的港口,也都想抓住這個機會。S港完成此項目,可望正式建立起符合集裝箱安全計劃(CSI)與美國海關貿易伙伴反恐方案(CTPAT)高規格的亞洲安全貿易信道。S港的地理位置與港埠條件上的先天優勢帶來了某市過去的經濟奇跡;未來的政策與判斷,將左右未來某市奇跡的延續周期。
海外案例
韓國政府加強國際集裝箱管理
韓國政府去年整個夏天一直在策劃“智能集裝箱”項目,2004年12月正式推出并資助了這個計劃。這項被稱為“RFID海運物流”的項目目標是想通過RFID技術和解決方案來加強韓國和其他國家進行國際貿易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安裝有Savi生產的智能標簽和傳感設備的智能集裝箱,在Savi的運輸安全系統(TSS)軟件的監控下,從釜山港口運往美國西海岸和歐洲主要的港口。
案例
港口應用RFID的意義
每年大約有58億噸的貨物,即全球貿易量的80%通過海運進行,但大約只有5%的集裝箱會受檢測。如何保護由46000只海船運往全球4000個港口的1100萬個集裝箱的安全?如何確保貨品安全及準確掌握貨存?解決上述所有問題與挑戰的訣竅就是使企業對其供應鏈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RFID因此在港口業中備受矚目。
港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缺乏統一的標準
當前制約RFID發展的最大障礙是技術標準。全球現有117個針對數據交換的RFID協議標準。協議過多過濫,導致術語不統一,限制了標準在實踐中的完善。更重要的是,目前缺乏全球共同遵守的權威統一的標準。與標準的制定相關的還有RFID所采用的頻段之爭。
·價格仍是限制RFID發展規模的關鍵因素
與過去兩年相比,RFID標簽的價格已經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盡管如此,對大規模推廣來說,RFID標簽和識讀設備的價格仍顯得過高。而價格與規模又是一對矛盾。生產廠商希望通過擴大規模以降低成本,而更多的用戶則在等待價格降低后再進入。
產業鏈的組成
RFID的產業鏈由芯片設計與制造技術、天線設計與制造技術、芯片封裝技術、讀寫設備開發與生產技術、系統集成和數據管理軟件平臺、應用系統開發組成。近幾年,海關的RFID應用將被廣泛看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