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車載通信技術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發揮的作用

        車載通信技術在智能交通系統中發揮的作用

        作者: 時間:2012-09-07 來源:網絡 收藏

          

          圖2 以汽車為中心的無線通信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DSRC技術的發展動向。國際上,DSRC標準化體系分為歐、美、日三大陣營所制訂。歐洲采用的是CEN/TC278標準、日本采用的是ISO/TC204標準,它們都選擇5.8GHz作為DSRC通信頻率;美國正逐步地將應用于智能交通領域內的自動車輛識別的頻率轉向5.8GHz~5.9GHz系統,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也正式將5.9GHz頻段批準用于專用短程通信。中國目前采用的是源于ISO/TC204國際標準化組織智能運輸系統技術委員會(國內編號為SAC/TC268)的5.795-5.815GHz ISM頻段。目前,2.45GHz系統應用相對較少,沒有形成主流。

          傳統上,DSRC是ITS智能交通系統領域中專門用于機動車輛在高速公路等收費點實現不停車自動收費EFC(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的技術,也就是長距離RFID射頻識別(又稱電子標簽E-tag)。DSRC標準主要涉及兩類設備:路邊設備RSU(Road-Side Unit)和車載設備OBU(On-Board Unit)。正是通過路邊設備RSU與車載設備OBU之間建立通信,使得裝有OBU的機動車輛在中速(50~60Km/h)情況下通過部置有RSU天線的門架時,實現車輛與路邊設備RSU的數據交換。

          國際上,松下電器在CEATEC JAPAN 2006上展出了支持5.8GHz頻段DSRC的新一代ITS車載設備,這種通信系統將過去一直用于EFC的DSRC應用范圍擴展到了其他服務和安全行駛輔助領域,例如,接收交通擁堵信息等等。該產品預計將在2007年度投入實用。

          此外,推出DSRC芯片方案的還有沖電氣工業、東光和TransCore公司。以TransCore公司研制出的Modem為例,它除了具備專用短距離通信功能之外,還能夠實現長距離和衛星通信的功能。據報道,該Modem的精確度可達1米,并提供與汽車之間的多路通信通道,能夠給車輛提供安全服務,且具有自動預警功能,并不受地域限制。該項技術將使汽車OEM廠商可以開發出完整的預防安全系統,具備火災自動報警以及防止相撞的功能。

          利用DSRC技術避免汽車之間的相撞事故是一項尖端的技術研究目標。業內認為,DSRC基礎設施網絡的建設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這為中國半導體行業開發具備WiMAX、DSRC、甚至蜂窩電話通信功能的統一無線網關,促進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提供的重要機會。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汽車將成為一個隨時隨地由無線網絡連接的移動通訊平臺。

        利用毫米波雷達和圖像傳感器構建智能駕駛控制系統

          據日本Hitachi公司的研究顯示,日本和西方國家正在努力開發更為先進的安全技術,其目標是把每年的交通事故和災害降低30%~50%,為此,要開發一種新型的駕駛控制系統,這種的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

          ·自適應巡航系統(ACC);

          ·預防撞剎車系統(Precrash Safety System);

          ·停止和前進(Stop-And-Go)控制系統;

          ·車道保持系統(LKS);

          為了實現上述功能,需要采用一系列基于毫米波雷達的環境識別傳感器、圖像處理攝像機以及新型的剎車、方向盤和其它子系統。其中的關鍵無線電技術就是毫米波雷達傳感器。

          目前,國際汽車半導體廠家在毫米波雷達器件上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例如,飛思卡爾半導體已經展示了使用硅鍺(SiGe)技術的面向77GHz頻帶毫米波雷達的射頻(RF)芯片。該芯片主要面向在部分汽車上配備的車與車之間的間距控制系統及預防撞安全系統等的車間距檢測用途。與此同時,飛思卡爾還開發將射頻芯片與接口IC、微控制器一起封裝的毫米波雷達模塊,以及旨在使該模塊實現小型化的小型天線。由于通用毫米波雷達將來會成為必不可少的裝備,據稱,該公司今后還將對毫米波雷達的所有技術進行不斷開發。

          此外,新日本無線公司成功開發了使用76GHz頻帶的面向車載毫米波雷達的VCO。在AlN底板上形成基于微帶線的電路后,通過表面封裝耿氏二極管及變容二極管形成VCO。日本村田公司也推出了采用介質振蕩器、振蕩頻率為38GHz的VCO。京瓷不久前也推出了兩款用于60GHz頻段無線通信和76GHz頻段車載雷達等毫米波頻段的陶瓷天線。

          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雷達系統與偏航速率傳感器采用一體化設計,配備于車前隔柵后方。成功的案例包括:德爾福最大檢測角度為15度的新型巡航控制系統毫米波雷達;雷克薩斯LS460車型使用毫米波雷達和攝像機實現車輛前方障礙物識別功能和后方車輛識別功能;日野為Profia車型增加的標配追尾減輕制動系統,它利用毫米波雷達判斷出追尾危險后,發出警報音并起動制動器,通過追尾減輕制動系統中的“預防撞安全系統 ”來防止碰撞。

          由于毫米波雷達產生的電波能夠穿透人體,從而給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毫米波雷達在能夠檢測的障礙物方面存在局限性,比如不能將行人作為障物來檢測等,只能借助于攝像技術。在這方面,NEC搶占日本市場半壁江山的“預防撞安全”系統市場,該公司利用車載圖像識別并行處理器,通過采用結合毫米波雷達及攝像頭等多個傳感器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的方式,檢測包括前方車輛及行人在內的立體物體的距離和速度,向駕駛員發出警報,從而減輕沖撞造成的傷害。因此,代表了環境識別技術的發展方向之一。圖3為基于毫米波雷達和圖像傳感器的環境識別技術在汽車中的應用的示意圖。

          

          圖3 環境識別技術在汽車中的應用

          結語

          隨著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以及駕駛員對信息通信需求的增加,對路-車之間、車-車之間無線通信技術的需求與日俱增。

          傳統的車載無線電設備為收音機、GPS、和GSM/GPRS設備等,都是相對獨立的無線電設備。而在智能交通系統中,把無線通信技術、車載汽車計算平臺、信息顯示系統以及駕駛控制系統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統一的ITS ECU或車載信息通信系統(Telematics)平臺,將對無線電通信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設計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如何將不同標準和頻點的無線電通信設備集成為一體。在此,軟件無線電技術將有著無限的應用空間。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澳门| 两当县| 肇源县| 德令哈市| 温宿县| 莱芜市| 汤原县| 上栗县| 兴业县| 白朗县| 台中县| 顺昌县| 泉州市| 韶关市| 金门县| 公主岭市| 宣城市| 永安市| 松原市| 和硕县| 和静县| 汝州市| 巴彦县| 漳浦县| 乐亭县| 江陵县| 平泉县| 板桥市| 望奎县| 四川省| 荃湾区| 崇左市| 通辽市| 雅江县| 大安市| 钟祥市| 井研县| 绿春县| 洱源县| 盐津县|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