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雷軍周鴻祎都打擊 為其正名該不該?
處于聚光燈下的可穿戴設備,冰火兩重天。全世界都被GoogleGlass、智能手表和健康手環這幾樣具有代表性的可穿戴設備所吸引,巨頭寄予厚望,創業者尋覓機會,用戶翹首以盼。不過打擊可穿戴設備的消極聲音越來越多,不乏雷軍、周鴻祎這樣的業界領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36670.htm這些觀點大都是價格、續航、偽需求,應用匱乏、實用性差、體積大、只是手機伴侶缺乏獨立性、無美感無法迎合潮流以及隱私等社交問題。周鴻祎認為中國智能手表玩家的機會更小,因為沒有一家企業有引領時尚的能力。雷軍則認為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不成熟,存在續航、體積等問題,大規模商用需假以時日。
我更為樂觀,并且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一、GoogleGlass沒那么糟糕
GoogleGlass是前所未有的電子產品形態。它能否成功對于智能硬件都有著標志性的意義。老掉牙的話題先不談,先看看它的實質性進展。
GoogleGlass探索者版在本月15日即將向美國公民開放購買,這是一個里程碑事件。打造GoogleGlass生態的GDK開放之后正在緊張地完善之中。其團隊每個月都在對眼鏡進行更新,不斷優化耗電情況,提升拍照質量以及加強穩定性。
在中國GoogleGlass的進展大大超出意料,數以百計的用戶已經想方設法拿到它的實物。在科技社交場合GoogleGlass不再是新鮮玩意兒,參會者和媒體用它拍攝照片、一些演講者開始嘗試用它來控制PPT。
自從發布GDK之后開發者生態逐步形成,國內專注于GoogleGlass開發的團隊便有四、五個,位于廣州的GlassX團隊擁有30多副GoogleGlass,基于GDK(GoogleGlass開發工具包)開發了中文語音識別、發微博、訂酒店等應用。隨著GoogleGlass的發售,越來越多的開發者被吸引到這個生態,包括大企業和創業者。這會讓基于它的應用多起來。
還有一點是GoogleGlass早期很大部分買單者可能是企業等組織,這解決了價格高的問題。ABI年初曾預測GG今年出貨量將超過200萬臺,其中大部分將賣給企業或組織,例如航空公司、醫院、警察、軍隊以及一些擁有外勤崗位的組織。我了解到總部位于上海的一家航空公司將為其VIP服務員提供GoogleGlass,幫助他(她)們更好地服務VIP客戶,是否實用有待驗證,許多企業愿意被打上時尚的標簽。
除了企業之外,不少個人用戶還是很想擁有這樣一臺酷設備。對于GoogleGlass來說,市場并不是它擔心的問題。在這個階段它并不需要大規模商用,它本來也是在尋找創新型用戶的階段,而且已經有征兆表明,似乎它在嘗試饑餓營銷,不知道是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
至于隱私問題,仔細想想,就算沒有GoogleGlass,你現在的暴露機會也在日益增加。手機偷拍輕而易舉,視頻監控無處不在。且GoogleGlass遠未普及,還沒到考慮隱私的階段。
GoogleGlass并不是智能眼鏡的唯一。在一些專業領域,智能眼鏡有大的機會。被Facebook20億美元收購的Oculus也可以算智能眼鏡,它虛擬現實,用在電影、3D游戲等場合。雷科技了解到的還有幫助用戶更好地了解游泳情況的智能泳鏡Instabeat、數款用作3D游戲和增強現實的智能眼鏡、用作健康檢測的專業智能眼鏡。
二、智能手表生態繁榮指日可待
許多人認為人們佩戴手表是為了追求潮流以及彰顯身份,其次才是時間。而現階段的智能手表要么很丑,要么無法彰顯身份進而難以擁有市場。不過,我認為智能手表本階段的目標用戶可能正是現在沒有戴表的人。智能硬件的初期用戶大都是具有一定購買力的年輕人,或者具備極客氣質用戶。可以算作“創新型用戶”。佩戴名表的官員和功成名就的大叔,與創新型用戶的交集很小。拋開潮流時尚,將智能手表其看做一款方便的計算設備,它的實用性并不小,在很多場合使用一些應用確實更加方便。
價格不是問題。在雷科技收集的27款智能手表中,超過一半的產品價格低于2000元,超過74%的價格低于1000元。一些明星智能手表例如三星GearPebble、索尼SW2售價不超過2000元,土曼甚至將智能手表做到499元的低價。
智能手表的平均價格遠低于普通手表或者中端智能手機,千元表是未來的趨勢。
續航并不是大問題。智能手機續航只有1天,用戶能夠容忍——Nokia老款手機和深圳山寨機電池用1周又能如何?為了便利和功能作出一些讓步,是任何一款產品必然經歷的階段。如果將智能手表當手表看,續航短難以忍受;如果將其當新設備,則是可以接受的。、
電池技術正在發展。無線充電、彎曲電池、極速充電、動能、太陽能和生物能充電技術,讓續航總有突破的一天。這個解釋同樣可以應用到GoogleGlass的擔憂之中。
專業垂直的智能手表機會也很大。例如專注健康的HiWatch,專注運動的Nike+。在廣州珠江新城的山東老家餐廳,服務員統一佩戴智能手表來接受客人的尋呼,此后還將整合進其他一些功能,如對講,這是并不知名的廠商實現的,“寨廠”刺激智能手表。
最大的問題是應用生態。大多數智能手表并無開放的系統,不支持第三方應用,功能難以擴展,被一些人稱為“偽智能”。最新突破是Google發布了AndroidWear,沿襲Android的開放特性和聯盟的模式,從智能手表出發,未來擴展到其他可穿戴設備。
這是除了蘋果之外的所有可穿戴設備玩家的福音,尤其是善于“微創新”的國內玩家。蘋果如果正式推出iWatch則將是下一個加速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由蘋果引領、Android引爆。智能手表或將再次上演操作系統推動生態發展的老故事。
三、智能手環:細分用戶群和行業應用
Canalys的報告顯示2014年智能腕帶的出貨量可能將會超過800萬只,明年將增長兩倍至2300萬只,而到了2017年,這一數字還將擴大到4500萬,接近所有可穿戴設備的40%。
手環的價格和續航已經不是問題。我佩戴的FitbitFlex續航超過5天,官方售價99美元淘寶價800-900元,是人人可擁有的手環。它還具有出色的同步和交互,外觀尚可,還能防水。
不看好智能手環的觀點主要是認為,它滿足的是無用的需求,用戶難以持續地使用它——這是說的主打運動和睡眠追蹤的健康手環。
運動手環大都可以提供計步和運動時間記錄、卡路里估算、睡眠記錄。健康類手環可以測試血壓、心率、血脂。不少人認為除了初期的新鮮感之外,它并不能真正地影響生活或者改變什么,甚至會給用戶帶來心理壓力,且很多數據并不可靠。
我的觀點是,手環并不是終身產品,任何產品都有使用周期。在你最關心你的健康、需要養成習慣那段時間最需要用到這樣的手環。計步器、體重秤、呼啦圈只是用戶一段時間所需要的產品,這與每天都需要使用的手機還是不一樣。
還有它確實可以提醒你應該關注自己的健康。一些保險公司、大型企業已經嘗試規模采購健康手環送給客戶或者員工。
東西方用戶群的差異性確實存在,例如對健康管理可視化的需求。咕咚手環的硬件在國內出貨量有幾萬,國外渠道的卻有二十多萬足以說明。不過,用戶在變、市場在變,健康是普世的追求。本階段在國內智能手環在一些細分領域大有作為。
個人消費市場,面向小孩子的安全手環、面向寵物的防丟手環、面向老年人的健康手環、面向情侶用戶的社交手環,這些需求存在,使用者和買單者很可能不是同一個人。市場規模蔚為可觀。
除了個人市場外,被許多人忽視的是行業應用。
迪士尼魔術手環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游客佩戴之后可以當電子門票、導航、定位、結合大數據進行個性化服務。未來這樣的項目被復制到中國景區很有可能——估計大多用戶不愿意。中國景區門票畸高,電子手環的改造成本最終會轉嫁到游客,但它確實很方便。
在物業管理上,據說萬科一些樓盤的物業已經開始為保安隊伍定制手環,將保安巡更軌跡、簽到定位、考勤記錄、對講、尋呼等整合到手環。
除了旅游業和物業管理,醫院、酒店、線下大型會議、演唱會以及一些服務場所,未來很可能會引進電子手環。利用LBS、傳感器、RFID、IBeacon、語音識別等技術,整合進身份識別、位置服務、語音對講、精準營銷等大數據應用。
四、可穿戴設備前景明朗
IDC最新報告顯示可穿戴設備很快成為主流,在今年底,全世界范圍內將運送超過1900萬個可穿戴設備,這是去年數量的3倍。從現在至2018年,可穿戴設備的裝運量將產生78.4%的復合年增長率,最終在2018年達到1.119億的世界運載量。
Juniper報告中2018年可穿戴設備存量數據是1.3億臺,與IDC差不多,可以說明數據的參考價值。其他機構預測不窮舉。
專注于可穿戴設備的媒體戴客網的產品列表中,共有70款設備。其中智能眼鏡、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環占據了近86%,價格低于2000元的產品超過68%。這個列表缺失了一些設備,但足以說明可穿戴設備市場的繁榮,且價格并非都是GoogleGlass那么昂貴。
中國的可穿戴設備產品并不多。果殼、土曼、InWatch、HiWatch、樂跑、咕咚、樂新這些玩家在等待春天的到來。一些提供行業應用的可穿戴設備廠商在水面之下,或許已經在悶聲發力甚至賺大錢了。
看回IPad的發展歷程,最初很多人并不認為用戶需要這款產品。現在它的市場被培養起來并且被證明十分龐大。更早之前的平板電腦卻一敗涂地,98年被喬布斯親手關閉的蘋果Newton項目,正是一款平板電腦。
技術和產業鏈成熟為IPad奠定了基礎。IPhone為iOS生態打好基礎,體積、觸摸屏和電池續航不是問題,硬件成本夠低可以支撐其規模化。
可穿戴設備的技術短板已經被突破了。摩爾定律依然生效,Intel等芯片巨頭面向可穿戴設備推出了Edison等更加小型和低能耗的芯片。可穿戴設備體積不斷縮小、續航力提升、計算能力提升這些進步有目共睹。
除了GoogleGlass之外,價格很難稱說得上是短板,尤其是手環。
真正的短板還是挖掘并且滿足用戶的需求,并且用應用留下用戶。
一款大眾級可穿戴設備要成功,亟待iOS或者Android陣營相仿的生態亟待建立,這并不遙遠。除此之外還可以尋找細分群體提供更專業的服務、面向一些企業和組織提供行業型可戴設備。總之,可穿戴設備的前景并沒有那么悲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