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設計應用 > 雷電對弱電設備的干擾與防護

        雷電對弱電設備的干擾與防護

        作者: 時間:2013-06-17 來源:網絡 收藏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人類已步入信息社會,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普及使辦公大樓、寫字樓、醫院、銀行、賓館等建筑離不開綜合布線系統。配置綜合布線系統,猶如為建筑物建立了一個高速、大容量的信息傳送平臺,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快速的信息通道。計算機、程控交換機、 CATV等微電子設備日益增多,而微電子器件承受雷電電磁脈沖能力較差,因此,雷害事故不斷發生。我國每年因雷擊破壞建筑物內計算機網絡系統的事件時有發生,造成的損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綜合布線系統的防雷設計就顯得尤其重要。

        雷電入侵電器設備的形式有兩種:直擊雷和感應雷。雷電直接擊中線路并經過電器設備入地的雷擊過電流稱為直擊雷;由雷閃電流產生的強大電磁場變化與導體感應出的過電壓、過電流形成的雷擊稱為感應雷。

        目前,在建筑物防雷系統設計上,執行國家標準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將由避雷網(帶)、避雷針或混合組成的接閃器,立柱基礎的鋼筋網與鋼屋架,屋面板鋼筋等構成一個整體,避雷網通過全部立柱基礎的鋼筋作為接地體,將強大的雷電流人大地。計算機系統安置在建筑物內,受建筑物防雷系統保護,直擊雷擊中計算機網絡系統的可能性非常小,計算機設備抗直擊雷能力很低,設備非常昂貴,通常不必安裝直擊雷的設備,而計算機網絡必須防感應雷和雷電浪涌電壓。

        1 途徑與耦合機制

        產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源、干擾通道、易受干擾設備。

        干擾源分為內部和外部。內部主要是裝置原理和產品質量等。外部主要由使用條件和環境因素決定。

        干擾通道有傳導耦合、公共阻抗耦合和電磁耦合三種。

        由于設備采用敏感元件的選用和結構布局等不盡合理,造成本身抗干擾能力差。對干擾加以抑制,降低其幅度,減少其影響力,這是在外部環境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1)干擾途徑

        感應雷可由靜電感應產生,也可由電磁感應產生,形成感應雷電壓的機率很高,對建筑物內的威脅巨大,計算機網絡系統及電話程控交換機的防雷工作重點是防止感應雷入侵。入侵計算機網絡系統的雷電過電壓過電流主要有以下三個途徑:

        (1)由交流電220V電源供電線路入侵

        計算機系統的電源由電力線路輸入室內,電力線路可能遭受直擊雷和感應雷。直擊雷擊中高壓電力線路,經過變壓器耦合到220V低壓,入侵計算機供電設備;另外低壓線路也可能被直擊雷擊中或感應雷過電壓。在220V電源線上出現的雷電過電壓平均可達10 000V,對計算機網絡系統可造成毀滅性打擊。電源干擾復雜性中眾多原因之一就是包含著很多可變因素,電源干擾以“共模”或“差模”方式存在。 “共模”干擾是指電源線與大地或中性線與大地之間的電位差。 “差模”干擾存在于電源相線與中性線之間。對三相電源來講,還存在于相線與相線之間。電源干擾復雜性中的第二個原因是干擾情況可以從持續周期很短暫的尖峰干擾到全失電之間的變化。電源干擾的類型見表1。

        電源干擾進入設備的途徑;一是電磁耦合;二是電容耦合:三是直接進入。

        (2)由計算機通信線路入侵可分為三種情況

        ①當地面突出物遭直擊雷打擊時,強雷電壓將鄰近土壤擊穿,雷電流直接入侵到電纜外皮,進而擊穿外皮,使高壓入侵線路。

        ②雷云對地面放電時,在線路上感應出上千伏的過電壓,擊壞與線路相連的電器設備,通過設備連線侵入通信線路。這種入侵沿通信線路傳播,涉及面廣,危害范圍大。

        ③若通過一條多芯電纜連接不同來源的導線或者多條電纜平行鋪設時,當某一導線被雷電擊中時,會在相鄰的導線感應出過電壓,擊壞低壓電子設備。

        (3)地電位反擊電壓通過接地體入侵

        雷擊時強大的雷電流經過引下線和接地體泄入大地,在接地體附近呈放射型的電位分布,若有連接電子設備的其他接地體靠近時,即產生高壓地電位反擊,入侵電壓可高達數萬伏。建筑物防直擊雷的避雷引入了強大的雷電流通過引下線入地,在附近空間產生強大的電磁場變化,會在相鄰的導線(包括電源線和信號線)上感應出雷電過電壓,因此建筑物避雷系統不但不能保護計算機,反而可能引入雷電。計算機網絡系統等設備的集成電線芯片耐壓能力很弱,通常在100V以多級層保護。

        3)電源部分

        的電源雷電侵害主要是通過線路侵入。高壓部分有專用高壓避雷裝置,電力傳輸線把對地的電壓限制到小于6 000V(IEEEEC62.41),而線對線則無法控制。所以,對380V低壓線路應進行過電壓保護,按國家規范應有三部分:建議在高壓變壓器后端到二次低壓設備的總配電盤間的電纜內芯線兩端應對地加避雷器或保護器,作一級保護;在二次低壓設備的總配電盤至二次低壓設備的配電箱間電纜內芯線兩端應對地加裝避雷器保護器,作二級保護;在所有重要、精密的設備以及UPS的前端應對地加裝避雷器或保護器,作為三級保護。目的是用分流(限幅)技術即采用高吸收能量的分流設備(避雷器)將雷電過電壓(脈沖)能量分流泄入大地,達到保護目的。分流(限幅)技術中采用防護器的品質、性能的好壞是直接關系網絡保護的關鍵,因此,選擇合格優良的避雷器或保護器至關重要。

        4)信號部分保護

        對于信息系統,應分為粗保護和精細保護。粗保護量級根據所屬保護區的級別確定,精細保護要根據電子設備的敏感度來進行確定。
        3 綜合浪涌保護系統組合

        1)三級保護

        對于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所需浪涌保護應在系統設計中進行綜合考慮,針對自動化控制裝置的特性,應用于該系統的浪涌保護器基本上可以分為三級,對于自動化控制系統的供電設備來說,需要雷擊電流放電器、過壓放電器以及終端設備保護器。數據通信和測控技術的接口電路,比各終端的供電系統電路顯然要靈敏得多,所以必須對數據接口電路進行細保護。

        自動化裝置的供電設備的第一級保護采用雷擊電流放電器,它們不是安裝在建筑物的進口處,就是在總配電箱里。為保證后續設備承受的剩余殘壓不過高,所以必須根據對保護范圍的性質,安裝第二級保護。在下級配電設施中安裝過電壓放電器,作為二級保護措施,作為第三級保護是為了保護儀器設備,采取的方法是把過電壓放電器直接安裝在儀器的前端。在不同等級的放電器之間,必須遵守導線的最小長度規定。供電系統中雷擊電流放電器與過壓放電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10m,過壓放電器同儀器設備保護裝置之間的導線距離則不應低于5m。

        2)三級保護器件

        (1)充有惰性氣體的過電壓放電器


        是自動化控制系統中應用較廣泛的一級浪涌保護器件。充有惰性氣體過電壓放電器,一般構造的這類放電器可以排放20kA/μs或者2.5kA/μs以內的瞬變電流。氣體放電器的響應時間處于毫微秒范圍,其被廣泛地應用于遠程通信范疇。該器件的一個缺點是其觸發特性與時間相關,其上升時間的瞬變量同觸發特性曲線在幾乎與時間軸平行的范圍里相交。因此保護電平將同氣體放電器額定電壓相近。而特別快的瞬變量將同觸發曲線在十倍于氣體放電器額定電壓的工作點相交,也就是說,如果某個氣體放電器的最小額定電壓90V,那么線路中剩余的殘壓可高達900V。它的另一個缺點是可能會產生后續電流。在氣體放電器被觸發的情況下,尤其是在阻抗低、電壓超過24V的電路中會出現下列情況:原來希望維持幾個毫秒的短路狀態,會因為該氣體放電器繼續保持下去,由此引起的后果可能是該放電器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炸碎。所以在應用氣體放電器的過電壓保護電路中應該串聯一個熔斷器,使得這種電路中的電流很快地被中斷。

        (2)壓敏電阻

        壓敏電阻被廣泛作為系統中的二級保護器件,因壓敏電阻在毫微秒時間范圍內具有更快的響應時間,不會產生后續電流的問題。在測控設備的保護電路中,壓敏電阻可以用于放電電流為2.5~5kA/μs的中級保護裝置。壓敏電阻的缺點是老化和較高的電容問題,老化是指壓敏電阻中二極管的P-N結部分,在通常過載情況下,P-N結會造成短路,其漏電流將因此而增大,其值的大小取決于承載的頻繁程度。其應用于靈敏的測量電路中將造成測量失真,并且器件易發熱。壓敏電阻大電容問題使它在許多場合不能應用于高頻信息傳輸線路,這些電容將同導線的
        電機保護器相關文章:電機保護器原理
        浪涌保護器相關文章:浪涌保護器原理
        上拉電阻相關文章:上拉電阻原理
        熔斷器相關文章:熔斷器原理
        熱保護器相關文章:熱保護器原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弱電設備 干擾 防護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丘县| 庆城县| 南投市| 祁阳县| 永顺县| 恭城| 湖南省| 鞍山市| 周宁县| 尖扎县| 平阳县| 星子县| 通江县| 麻栗坡县| 深州市| 塔河县| 嫩江县| 长治市| 三河市| 铁力市| 翼城县| 措勤县| 东兰县| 汤阴县| 昌图县| 沧州市| 天柱县| 罗源县| 南宫市| 武穴市| 富阳市| 云林县| 乐安县| 平利县| 驻马店市| 凤翔县| 平定县| 东丰县| 江陵县| 同德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