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用雙端口RAM實現與PCI總線接口數據通訊

        用雙端口RAM實現與PCI總線接口數據通訊

        作者: 時間:2010-04-29 來源:網絡 收藏

          采用實現DSP與PCI總線芯片之間的數據交換接口電路。

          提出了一種使用解決地址譯碼和芯片局部總線仲裁的的硬件設計方案,并給出了PCI總線接口芯片寄存器配置實例,介紹了軟件包WinDriver開發設備驅動程序的具體過程。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滿足外設間以及外設與主機間的高速數據傳輸,Intel公司于1991年提出了PCI總線概念。PCI總線是一種能為主CPU及外設提供高性能的總線,其局部總線在33MHz總線時鐘、32位數據通路時,數據傳輸速率最高可達133Mbps。實際應用中,可通過PCI總線實現主機與外部設備的高速數據傳輸,有效解決數據的實時傳輸和存儲問題,為信號的實時處理打下良好基礎。

          本文主要提供一種基于PCI總線的數據傳輸系統設計方案,其中雙口RAM起橋梁作用,完成上位機與外圍主控單元之間的數據握手。

          1 實現PCI總線接口方案

          本系統主要用于解決上位機與外圍控制單元的數據傳輸問題。上位機運行信息診斷程序,通過PCI總線與外圍控制單元以一定速率傳輸數據,在主機中實時監控并保存數據。由于實現高速實時數據傳輸,數據量大,所以在PCI局部總線上插入一個高速雙端口RAM。雙端口RAM一端作為PCI總線接口的本地端存儲器,一端作為DSP目標存儲器。需要傳輸保存的數據經DSP處理后借助雙端口RAM和PCI總線接口完成了上位機與DSP的數據握手。本文提出的雙端口RAM實現PCI總線接口方案如圖1。

          考慮到PCI總線接口對局部總線的控制時序比較復雜,需要譯碼和控制電路來實現局部總線的訪問及控制。本系統使用解決雙口RAM的地址訪問競爭沖突問題。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有:①電路設計;②地址譯碼和總線仲裁;③PCI總線驅動程序開發。

          2 電路設計

          PCI卡的設計一般采用兩種方案。一種是根據PCI協議在FPGA或CPLD中實現PCI總線接口控制器,但是由于PCI協議的復雜性,使得開發難度大、周期長;另一種使用現成的PCI接口芯片,用戶開發難度降低,只把重點放在PCI接口芯片局部總線的接口設計和PCI總線配置空間的初始化,而不用速度考慮PCI總線規范上眾多的協議規范,加快了開發時間。

          本數據傳輸系統使用PLX公司的PCI9030總線接口芯片,以CPLD完成邏輯控制及與外設的連接,整個系統的硬件框圖如圖2。其中雙端口RAM采用IDT71V321,CPLD選用XILINX公司的XC9536CPLD芯片,EEPROM選用NS公司的93CS56,控制單元DSP選用TMS320LF2407A。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盖州市| 怀宁县| 安西县| 彰化市| 长武县| 方正县| 洛隆县| 阿克苏市| 平邑县| 惠州市| 中西区| 阜新市| 凤台县| 绥中县| 和顺县| 疏附县| 江油市| 怀化市| 兰西县| 商都县| 南华县| 崇州市| 汪清县| 临西县| 水富县| 平果县| 大洼县| 双桥区| 安庆市| 南丹县| 固安县| 南城县| 洱源县| 北京市| 辽阳县| 巴彦县| 杨浦区| 南靖县| 荔浦县| 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