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消費電子 > 全球代工業紛相爭艷

        全球代工業紛相爭艷

        ——
        作者:莫大康 時間:2007-02-03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2006年即將過去,人們開始回顧全球代工業的前景如何。如果縱觀全球四家代工領頭羊,臺積電、聯電、中芯及特許的前三個季度業績,定會發現2006年全球代工業的增長率在17%左右,比年初時預計增長的22%要低,但是幾乎仍是遵循比半導體業增長快一倍的規律。縱觀全局,全球代工業“大者恒大”的局面似乎沒有改變,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分析2006年全球代工業的增長,得益于2004年代工業有大量的投入,延至今年發酵,產能逐步才爆發出來。
                   
        全球代工業特點

        “大者恒大”更為明顯

        連續多年排名為首的臺積電(TSMC),在2005年為82億美元基礎上,2006年營收再創新高,估計近達100億美元,牢固地占據全球代工份額的50%。分析臺積電之所以能在如此高位基礎上,再能有大的躍升,原因是對于先進技術的跟蹤,每年4-5億美元的研發投入確保能提供最先進工藝技術、90nm、65nm甚至45nm的平臺服務。

        TSMC的產品范圍寬,包括有低功耗,高速,嵌入式存儲器及標準邏輯器件等。其強大的實力體現在產品的初始階段時,能幫助客戶進行IP的測試和實現能供制造的設計(DFM)。由于TSMC的銷售額高,可將R&D研發費用平攤至基數大的銷售額中去。所以更能吸引更多的客戶。



        另外,一站式的服務以及有能力與客戶共同延伸技術的發展,這些都是有利TSMC能成為客戶的真正合作伙伴的關鍵。目前TSMC的客戶包括有Qualcomm、Broadcom、Philips、 Freescale、TI、及ST等,均是國際一流大廠。

        所以在全球代工業中TSMC的龍頭地位非常穩固,盡管有三星電子挾WCDMA訂單在手及強大的工藝實力,從Broadcom手中接過代工訂單,矛頭直指TSMC。但是對于TSMC來說存在的危機,無非在全球占有率中從50%下降1到2個百分點,榜首的地方難以撼動。

        從財經分析,臺積電從1994年上市以來,至2005年累積合并營收為433億美元,稅前凈利為131億美元,以各項獲利標準來看,1994至2005年累計毛利率為40.9%,累計營業利潤率為31.0%,累計稅前凈利率為30.4%。在長達12年的長時間范圍內仍能締造出高獲利率,遠非一般科技公司可以比擬,所以外資對臺積電的持股比例,在2006年11月時已達56%。

        據臺灣地區“經濟部”估計,至2008年臺灣將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晶圓制造產能。截止2004年底,臺灣晶圓代工產值占全球67.6%,與IC封裝雙雙名列全球第一,IC設計業產值占全球28.2%,居全球第二。

        “特許”的躍升

        特許的躍升在意料之中,原因為近年來特許在IBM,AMD及Infineon等國際大廠的技術支援下。開始提供90nm及65nm技術(07年)的代工服務。并能拿到大的訂單,如AMD的CPU,微軟的Xbox,Sony PS3的Cell處理器及Infineon的通信芯片訂單等。致使特許的ASP提升至1100美元以及fab7的12英寸生產線的產能滿載。

        實力逐漸分開

        仔細觀察全球代工的排名,實質上排在前面第八名新加坡的SSMC之前,幾乎變動不大。細微的變化在于2005年排名第八的中國宏力,被擠出10名之外,和艦由第十升至第九。德國的X-FAB,因為兼并了馬來西亞的1st Silicon而重新擠進第十名。

        中芯國際積極擴充不甘落后

        中芯國際在全球的表現印象令人深刻。至今是中國半導體業的一面旗幟,不可動搖。自2000年興建以來,在短短的數年之中,能夠在美國紐約上市及在中國各地全面布局。中芯國際的可貴之處在于告訴人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發展半導體產業的一種獨特模式。義無反顧地積極擴張,至2005年底己累計投入達53億美元。在中國半導體業的歷史進程中獨樹一幟。也是令全球業界始料未及。

        中芯國際預計2006年的銷售額可達14.5億美元,以及硅片產能達每月19萬片左右。目前位于上海的第二條12英寸生產線潔凈廠房即將完工,將于07年初開始安裝設備。計劃之中位于武漢的第三條12英寸芯片生產線目前己經通過環境評估,預計即將動工興建。

        從產品多元化角度,中芯國際正從以色列賽凡(Saifun)獲取NAND閃存技術。目前90納米工藝技術的2Gb NAND樣品,己經通過工藝驗證,預計202006年底將進行批量生產。同時,最近中芯國際又與賽凡簽訂8Gb的NAND閃存技術轉讓協議,預計2008年也能進行批量生產??梢哉J為中芯國際將12英寸生產線的產能押寶在NAND閃存。風險猶在,但不可否認是一步高招。

        中芯國際在2006年的3季度硅片產出共413985片,比去年同期升16%,比2季度升6.6%。產能利用率由2季度的93%下降至84%。ASP為851美元。90nm產品占營收的貢獻由2季度的0.9%上升至4.9%。4季度將進行奇夢達的90nm DRAM及爾必達的90nm DDR2 內存量產。

        中芯國際意欲在全球高端代工市場爭一席之地。相信隨著折舊比例降低,獲利前景將會進一步改善。

        中國代工增長由爆炸式轉入正常增長

        非常奇怪,從地區看全球代工業目前僅僅集中在中國臺灣地區及中國大陸。連強大的日本,雖然今年初時討論了許久,甚至已組織籌備小組,包括詳情的運行計劃,最終以宣布放棄而告終。另據2006年的數據預測,雖然臺灣地區的市占份額日益下降,但仍以70%左右占據首位。而中國于2002年時僅占全球代工市場的4%,而躍升至2005年的12.4%, 2006年可能仍維持在12.6%。這也就是為什么業界評論,中國己由爆炸式增長開始轉入正常發展軌跡的緣由。

        市場兼并加劇

        自2006年始全球代工業的兼并頻傳,除了歐洲晶圓廠X-FAB及捷智半導體(Jazz Semiconductor)兩家于2006年剛完成并購及被并的晶圓廠之外,晶圓代工龍頭廠臺積電近期多次公開表明,將積極尋求8英寸晶圓廠的并購機會,全球晶圓代工產業即將進入重新洗牌時期,可以預期這一波整合的主戰場將落在亞太地區。

        2006年歐、美半導體產業出現一連串劇變,包括Infineon存儲器事業部被切割成立奇夢達(Qimonda)、私募基金入主Frcescale、Philips將半導體事業分割出的NXP半導體,諸多兼并事例讓半導體產業如一葉知秋,相信只是"冰山一角",近期聯動效應已跨越地域,蔓延至亞太地區,未來亞太市場將可見到更多來自歐、美企業頻繁地合縱連橫動作。

        于2006年9月初宣布以2.6億美元易手給上市公司Acquieor Technology的Jazz,以其硅鍺(SiGe)工藝及模擬、射頻芯片代工優勢,將更積極進軍亞太市場,并有計劃在2007年初采取更大規模的并購動作。盡管Jazz未透露可能并購的對象,而業界紛紛預期,Jazz并購對象極可能是中國或日、韓晶圓代工企業。

        事實上,目前Jazz在中國已有合作伙伴,包括上海先進(ASMC)每月萬片產能,以及華虹NEC的 2座8英寸廠各5000片產能支持,由于來自中國晶圓廠的產能協助,讓Jazz的產能得以倍增。隨著亞太市場手機射頻芯片及模擬芯片需求強勁攀升,為了著眼于更多手機、數字電視芯片的代工商機,Jazz肯定要持續進軍亞太市場。

        至于于10月剛完成合并馬來西亞晶圓廠1st Silicon的歐系晶圓代工廠X-FAB指出,合并1st Silicon的8英寸晶圓廠后,X-FAB將持續擴充市場觸角,除同步擴充德州6英寸廠模擬IC產能外,亦有可能將持續購并其它地區8英寸晶圓廠,甚至12英寸晶圓廠。X-FAB還表示,過去亞太地區占公司營收的比重較小,在合并案完成后,已接收1st Silicon的90%亞太地區客戶,使亞太地區營收比重一舉攀升至25%。

        除歐、美晶圓廠積極探路,希望藉由并購亞太晶圓廠在亞太地區落地生產,并取得亞太市場通行證,就連臺積電近期亦頻頻對外放電,臺積電總執行官蔡力行便不只一次公開表示,將積極尋求有成本競爭力、具有投資回報的8英寸晶圓廠;臺積電財務官兼副總何麗梅更明白地指出,非自然營運成長(Inorganic Growth:多指企業并購)將會是臺積電運用現金項目中僅次于資本支出的另一大考慮,顯見其正致力尋找并購目標。

        四強之爭誰占先

        全球代工第一及第二己無可爭議,仍是臺積電及聯電。僅僅是特許從2006年起已由全球第四位,上升至第三。不過客觀地看,中芯與特許幾乎在伯仲之間。各有特長。

        從以下2006 Q2起四家代工廠的不完全數據比較表中可以看出,如果假設中芯的營收為1,則臺積電為7,聯電為2.1及特許為1.08。同樣從硅片產能看,假設中芯為1,則臺積電為3.4,聯電為1.9及特許為0.87。但是從硅片的平均售價ASP看,顯然中芯國際最低。

        全球四大代工巨頭的工藝技術進步都很快,以0.13微米及以下產品計,占總營收的比例都在50%左右。單純從芯片制造的成本控制及良率,中芯國際處在前列。另一方面,從產能的利用率看,中芯也處于高位達93.5%。為了發揮在高端代工的優勢,臺積電立下誓言,要進入全球前三名,所以每年的R&D費用均在營收的5-6%,2006年達5億美元。

        從全球代工四強的比較中,可以看到老大及老二的地位在近期內難以撼動,而中芯與特許之間會有所變化。可能在2006年中特許暫時領先,可是到07年,中芯的第二條,上海12英寸廠投產之后局面可能會改變過來。

        結語

        2006年全球代工業的增長幾乎為半導體業的一倍已成定局。但是增長的幅度已經低于年初的預計。總體來看,由于技術進步的風險越來越大,給全球代工業創造更多的機會。但是,未來全球代工業的兩極分化更為明顯,高端代工僅僅局限在3至4家手中,其客戶相對穩定。即使三星,富士通等IDM大廠意欲加入,也不可能占主流地位。預期從事一般代工的路將越走越險, 如果沒有特色的工藝能力,只能陷入價格戰之中。所以,全球代工業將面臨進一步的分化與重組。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乡县| 禄丰县| 奈曼旗| 大洼县| 宝坻区| 阆中市| 抚宁县| 东乡县| 花莲市| 上饶县| 吐鲁番市| 灯塔市| 宜黄县| 上犹县| 衡南县| 黄梅县| 文成县| 天等县| 临桂县| 竹山县| 池州市| 山东省| 葵青区| 北海市| 永兴县| 壶关县| 股票| 宣汉县| 金乡县| 客服| 京山县| 关岭| 东丰县| 中卫市| 庄河市| 鱼台县| 汕尾市| 丹巴县| 芦山县| 云林县| 沙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