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溫≠貶值 碩士研究生仍是人才結構中重要一環
編者按:自1999年碩士研究生報考制度改革以來,研究生報考人數規模不斷擴大,今年考研人數的首次下降引起社會各方關注,也使許多學生以及家長感到迷茫。“考研熱”延續多年,今年出現拐點,其實是方方面面原因造成的,不能就此認定研究生貶值。倒是可以從中看到對研究生培養,正從盲目擴大數量向保證質量轉變。
讀研取消公費
貧困學生迫于金錢壓力放棄考研
今年的研究生考試結束了,小王有點失落,他報了名但沒有去考。
“我付不起學費,取消公費等于讓我放棄考研。”小王表情很痛苦。小王從四川農村考到北京讀書,家境不怎么好,本科4年已經將薄薄的家底掏空了,“家里死活再拿不出錢供我讀研了。”今年高校研究生取消公費對小王影響很大。
2007年,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這樣的高等學府都會取消公費。培養機制改變后,研究生就不再區分公費和自費。而兩三年的研究生學費要開學的時候全部交上,小王根本無力承受。
取消公費之后,高校還是有替代辦法,像北京大學就采取獎勵助學金的方式資助優秀研究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但從“免費培養”到“獎學金抵學費”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前者是國家對培養義務的明確承擔,而后者更像是高校對被培養研究生的一種道義補貼。
據已經在北大讀研的一個學生說,考往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的新生,開學還是要先拿出4.7萬元,然后學校才會陸續返還和資助。
對一些關于研究生教育收費改革的質疑,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建立起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導師責任制和與科學研究緊密聯系的導師資助制。
根據國際慣例,研究生的學習費用應該從導師科研經費中分擔,因為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的主要任務是參與導師的課題科研。因此導師在招生時,要考慮自己科研項目與招生人數的對應關系。這就意味著導師有項目就有經費,有項目經費才能帶研究生。這也許會遏制有些學校近年來“一個導師帶數十學生,上大課”現象,保證研究生質量。(周小東)
嚴格在職人員資格認證
政策之手為考研熱冷推波助瀾
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資格,經歷了一個逐步放寬,又重新收緊的過程。
根據國務院學位辦下發的有關通知,2006年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入學考試的相關政策有調整。關于考生的資格審查,通知作出新規定:必要時,招生單位可委托有關權威部門對考生的學歷、學位證書進行認證;錄取工作結束后,國務院學位辦將隨機抽查部分考生的資格,檢查各招生單位的資格審查工作。
而此前的2001年規定,凡獲得國家承認學歷的大學專科學歷,畢業后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經歷,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含國家承認學歷的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者,均可報考碩士研究生。
到2002年報名年齡放寬。對于碩士研究生,國家計劃內招生年齡要求在40歲以下,委托培養和自籌經費的年齡不限。
2003年,考試改革招生自主。第一,入學考試中的初試科目由5門改為4門;第二,擴大高校在碩士生招生工作中的自主權;第三,加大差額復試的力度。
2004年,放寬體檢要求。使殘疾人也有機會考研。
2005年,外語聽力測試調整到復試。教育部將外語聽力測試從初試調整到復試中進行。調整后,聽力測試由各招生單位自行組織,測試的成績計入復試總成績。同時全面試行網上報名。
廣東報考人數首次低于往年
學生認為考研不劃算 不如早點找份好工作
今年廣東省有3.5萬人參加2007年碩士研究生統一考試,首次出現報考人數低于往年的現象。專家分析,考研降溫的原因與如今就業壓力大不無關系,大學生普遍認為“考研越來越不劃算了,還不如早點找份好工作”。
據專家分析,考研人數增幅急速放緩顯示人們的選擇更趨理性,雖然應屆生仍是考研的主力軍,但是就業壓力嚴峻。大學生考研不再“一窩蜂”。同時,市場調節發揮了作用,當付出時間、金錢等成本讀研卻不能得到期待的好工作時,考研自然會降溫。(張 明)
相關資料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128.2萬人報名,與去年相比增加7000人,增幅僅為0.55%。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研招辦的統計數據顯示,與去年相比,報考北京地區高校碩士研究生的人數2007年減少了5777名,減幅為2.5%。
在報考上海研究生人數13年來首次出現下降的同時,廣東、遼寧、湖南等地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也同時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而2001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只有46萬,2005年達到117萬,5年之內翻了一番多。
個人觀點
考研減少 減了些“混水的”
僅從數字上看,研究生報考人數在減少,但人數減少并不說明競爭激烈程度放緩。筆者也是今年128萬考研大軍中的一員,上班這么多年去年參加了考研,再敗再戰,今年又走進考場。和去年同一個考點,還是那么多的考生,但有一個發現,考場上缺考的人少了,考場氣氛變了。去年我所在的考場缺考11個人,去年考英語時還有一位在考試開始多久就見周公了,監考老師不時提醒兩三個不專心致志的考生要認真答題,不要左顧右盼。而今年缺考只有4個人,整個考試過程都異常安靜,大家緊張地答題,根本不用監考老師來組織考場紀律。考場真的成了戰場,上陣的都是精兵強將,下河的大都是想“摸魚的”,減少的多是“混水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