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單片機寄存器功能一覽表
SM0,SM1 工作方式
00 方式0-波特率由振蕩器頻率所定:振蕩器頻率/12
01 方式1-波特率由定時器T1或T2的溢出率和SMOD所定:2SMOD ×(T1溢出率)/32
10 方式2-波特率由振蕩器頻率和SMOD所定:2SMOD ×振蕩器頻率/64
11 方式3-波特率由定時器T1或T2的溢出率和SMOD所定:2SMOD ×(T1溢出率)/32
(2)SM2:多機通信控制位。 br> 多機通信是工作于方式2和方式3,SM2位主要用于方式2和方式3。接收狀態,當串行口工作于方式2或3,以及SM2=1時,只有當接收到第9位數據(RB8)為1時,才把接收到的前8位數據送入SBUF,且置位RI發出中斷申請,否則會將接受到的數據放棄。當SM2=0時,就不管第位數據是0還是1,都難得數據送入SBUF,并發出中斷申請。
工作于方式0時,SM2必須為0。
(3)REN:允許接收位。 br> REN用于控制數據接收的允許和禁止,REN=1時,允許接收,REN=0時,禁止接收。
(4)TB8:發送接收數據位8。 br> 在方式2和方式3中,TB8是要發送的——即第9位數據位。在多機通信中同樣亦要傳輸這一位,并且它代表傳輸的地址還是數據,TB8=0為數據,TB8=1時為地址。
(5)RB8:接收數據位8。
在方式2和方式3中,RB8存放接收到的第9位數據,用以識別接收到的數據特征。
(6)TI:發送中斷標志位。
可尋址標志位。方式0時,發送完第8位數據后,由硬件置位,其它方式下,在發送或停止位之前由硬件置位,因此,TI=1表示幀發送結束,TI可由軟件清“0”。
(7)RI:接收中斷標志位。
可尋址標志位。接收完第8位數據后,該位由硬件置位,在其他工作方式下,該位由硬件置位,RI=1表示幀接收完成。
11、PCON-----電源管理寄存器
PCON主要是為CHMOS型單片機的電源控制而設置的專用寄存器,單元地址是87H,其結構格式如下:
PCON電源管理寄存器結構 | ||||||||
D7 | D6 | D5 | D4 | D3 | D2 | D1 | D0 | |
SMOD | - | - | - | GF1 | GF0 | PD | IDL |
在CHMOS型單片機中,除SMOD位外,其他位均為虛設的,SMOD是串行口波特率倍增位,當SMOD=1時,串行口波特率加倍。系統復位默認為SMOD=0。
12、T2CON-----T2狀態控制寄存器
T2CON 定時器控制寄存器 | |||||||
B7 | B6 | B5 | B4 | B3 | B2 | B1 | B0 |
TF2 | EXF2 | RCLK | TCLK | EXEN2 | TR2 | C/T2 | CP/RL2 |
TF2:T2溢出中斷標志。TF2必須由用戶程序清“0”。當T2作為串口波特率發生器時,TF2不會被置“1”。
EXF2:定時器T2外部中斷標志。EXEN2為1時,當T2EX(P1.1)發生負跳變時置1中斷標志DXF2,EXF2必須由用戶程序清“0”。
TCLK:串行接口的發送時鐘選擇標志。TCLK=1時,T2工作于波特率發生器方式。
RCLK:串行接口的接收時鐘選擇標志位。RCLK=1時,T2工作于波特率發生器方式。
EXEN2:T2的外部中斷充許標志。
C/T2:外部計數器/定時器選擇位。C/T2=1時,T2為外部事件計數器,計數脈沖來自T2(P1.0);C/T2=0時,T2為定時器,振蕩脈沖的十二分頻信號作為計數信號。
TR2:T2計數/定時控制位。TR1為1時充許計數,為0時禁止計數。
CP/RL2:捕捉和常數自動再裝入方式選擇位。為1時工作于捕捉方式,為0時T2工作于常數自動再裝入方式。當TCLK或RCLK為1時,CP/RL2被忽略,T2總是工作于常數自動再裝入方式。
下面對T2CON的D0、D2、D4、D5幾位主要控制T2的工作方式,下面對這幾位的組合關系進行總結
定時器T2方式選擇 | |||
RCLK+TCLK | CP/RL2 | TR2 | 工作方式 |
0 | 0 | 1 | 16位常數自動再裝入方式 |
0 | 1 | 1 | 16位捕捉方式 |
1 | × | 1 | 串行口波特率發生器方式 |
× | × | 0 | 停止計數 |
51單片機相關文章:51單片機教程
塵埃粒子計數器相關文章:塵埃粒子計數器原理 晶振相關文章:晶振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