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設計應用 > 基于Linux操作系統下的TCP/IP網絡通信研究與應用

        基于Linux操作系統下的TCP/IP網絡通信研究與應用

        ——
        作者:高翊宇,馬林華,南秦博 (空軍工程大學 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38) 時間:2007-01-26 來源:《現代電子技術》 收藏

        1 引言

        linux是一種自由的unix類多用戶,多任務的操作系統,可在運行在intel 80386及更高檔次的pc機、arms、mips和powerpc等多種計算機平臺,已成為應用廣泛、可靠性高、功能強大的計算機操作系統,linux具有內核小、效率高、源代碼開放等優點,還內含了tcp/ip網絡協議,很適合在服務器領域使用,而服務器主要用途之一就是進行網絡通信,隨著計算機辦公自動化處理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網絡的不斷普及,傳統的紙張式文件傳輸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發展的需要,人們更期待一種便捷、高效、環保、安全的網絡傳輸方式。

        本文就是考慮到這一現狀,結合基于linux操作系統下的tcp/ip網絡通信原理,給出了一種基于tcp/ip編程實現文件傳輸的實例,因此,tcp/ip網絡通信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tcp/ip協議概述

        tcp/ip即傳輸控制協議/網絡協議[1](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一個由多種協議組成的協議族,他定義了計算機通過網絡互相通信及協議族各層次之間通信的規范,圖1描述了linux對ip協議族的實現機制[2]。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1539.htm

        linux支持bsd的套接字和全部的tcp/ip協議,是通過網絡協議將其視為一組相連的軟件層來實現的,bsd套接字(bsd socket)由通用的套接字管理軟件支持,該軟件是inet套接字層,用來管理基于ip的tcp與udp端口到端口的互聯問題,從協議分層來看,ip是網絡層協議,tcp是一個可靠的端口到端口的傳輸層協議,他是利用ip層進行傳接報文的,同時也是面向連接的,通過建立一條虛擬電路在不同的網路間傳輸報文,保證所傳輸報文的無丟失性和無重復性。用戶數據報文協議(user datagram protocol,udp)也是利用ip層傳輸報文,但他是一個非面向連接的傳輸層協議,利用ip層傳輸報文時,當目的方網際協議層收到ip報文后,必須識別出該報文所使用的上層協議(即傳輸層協議),因此,在ip報頭上中,設有一個"協議"域(protocol)。通過該域的值,即可判明其上層協議類型,傳輸層與網絡層在功能說的最大區別是前者提供進程通信能力,而后者則不能,在進程通信的意義上,網絡通信的最終地址不僅僅是主機地址,還包括可以描述進程的某種標識符,為此,tcp/udp提出了協議端口(protocol port)的概念,用于標識通信的進程,例如,web服務器進程通常使用端口80,在/etc/services文件中有這些注冊了的端口地址。

        對于tcp傳輸,傳輸節點間先要建立連接,然后通過該連接傳輸已排好序的報文,以保證傳輸的正確性,ip層中的代碼用于實現網際協議,這些代碼將ip頭增加到傳輸數據中,同時也把收到的ip報文正確的傳送到tcp層或udp層。tcp是一個面向連接協議,而udp則是一個非面向連接協議,當一個udp報文發送出去后,linux并不知道也不去關心他是否成功地到達了目的的主機,ip層之下,是支持所有linux網絡應用的網絡設備層,例如點到點協議(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和以太網層。網絡設備并非總代表物理設備,其中有一些(例如回送設備)則是純粹的軟件設備,網絡設備與標準的linux設備不同,他們不是通過mknod命令創建的,必須是底層軟件找到并進行了初始化之后,這些設備才被創建并可用。因此只有當啟動了正確設置的以太網設備驅動程序的內核后,才會有/dev/eth0文件,arp協議位于ip層和支持地址解析的協議層之間。

        3 網絡通信原理

        所有的網絡通信就其實現技術可以分為兩種,線路交換和包交換,計算機網絡一般采用包交換,tcp使用了包交換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中所傳輸的數據,全部都以包(packet)這個單位來發送,包由"報頭"和"報文"組成,結構如圖2所示,在"報頭"中記載有發送主機地址,接收主機地址及與報文內容相關的信息等,在"報文"中記載有需要發送的數據,網絡中的每個主機和路由器中都有一個路由尋址表,根據這個路由表,包就可以通過網絡傳送到相應的目的主機。

        網絡通信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套接字(socket)[3,4],簡單地說,套接字就是網絡進程的id,網絡通信歸根到底是進程的通信,在網絡中,每個節點有一個網絡地址(即ip地址),兩個進程通信時,首先要確定各自所在網絡節點的網絡地址,但是,網絡地址只能確定進程所在的計算機,而一臺計算機上可能同時有多個網絡進程,還不能確定到底是其中的哪個進程,由此套接字中還要有其他的信息,那就是端口號(port),在一臺計算機中,一個端口一次只能分配給一個進程,即端口號與進程是一一對應的關系,所以,端口號和網絡地址就能唯一地確定internet中的一個網絡進程??梢哉J為:

        套接字=網絡地址+端口號

        系統調用一個socket()得到一個套接字描述符,然后就可以通過他進行網絡通信了。

        套接字有很多種類,最常用的就有兩種;流式套接字和數據報套接字。在linux中分別稱之為"sock_stream"和"sock_dgram)"他們分別使用不同的協議,流式套接字使用tcp協議,數據報套接字使用udp協議,本文所使用的是流式套接字協議。

        4 網絡通信原理在文件傳輸程序設計中的應用

        網絡上的絕大多數通信采用的都是客戶機/服務器機制(client/server),即服務器提供服務,客戶是這些服務的使用者,服務器首先創建一個socket,然后將該socket與本地地址/端口號綁定(bind()),成功之后就在相應的socket上監聽(listen()) 。當accept()函數捕捉到一個連接服務(connect())請求時,接受并生成一個新的socket,并通過這個新的socket與客戶端通信,客戶端同樣也要創建一個socket,將該socket與本地地址/端口號綁定,還需要指定服務器端的地址與端口號,隨后向服務器端發出connect(),請求被服務器端接受后,可以通過socket與服務器端通信。

        tcp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可靠的、雙向的通信數據流,說他可靠,是因為他使用3段握手協議傳輸數據,并且在傳輸時采用"重傳肯定確認"機制保證數據的正確發送:接收端收到的數據后要發出一個肯定確認,而發送端必須要能接受到這個肯定信號,否則就要將數據重發。在此原理基礎之上,設計了基于linux操作系統下tcp/ip編程實現文件傳輸的實例。我們采用客戶機/服務器模式通信時,通信雙方發送/接收數據的工作流程如圖3所示。

        文件傳輸就是基于客戶機/服務器模型而設計的,客戶機和服務器之間利用tcp建立連續,因文件傳輸是一個交互式會話系統,客戶機每次執行文件傳輸,都需要與服務器建立控制連接和數據連接,其中控制連接負責傳輸控制信息、利用控制命令、客戶機可以向服務器提出無限次的請求,客戶機每次提出的請求,服務器與客戶機建立一個數據連接,進行實際的數據傳輸,數據傳輸完畢后,對應的數據連接被清除,控制連接依然保持,等待客戶機發出新的傳輸請求,直到客戶機撤銷控制連接,結束會話。

        當進行文件傳輸時,首先向服務器發出連接請求,服務器驗證身份后,與客戶端建立連接,雙方進入會話狀態,這時只要客戶端向服務器端發出數據連接請求,建立起數據連接后,雙方就進入數據傳輸狀態,數據傳輸完畢后,數據連接被撤銷,如此循環反復,直到會話結束,從而實現將文件從服務器端傳輸至客戶機端。

        5 文件傳輸程序設計流程[5,6]

        5.1 客戶端的tcp應用程序流程

        (1)先用socket()創建本地套接口,給服務器端套接口地址結構賦值。

        (2)用connect()函數使本地套接口向服務器端套接口發出建立連接請求,經3次握手建立tcp連接。

        (3)用read()函數讀取所要接收的文件名以及存放在內存里的文件內容。

        (4)用open()函數打開客戶端新建立的目標文件,如果沒有建立,該函數會自動生成目標文件,等待存放文件內容。

        (5)最后用write()函數將讀取的文件內容存放在新的目標文件中,以實現服務器端向客戶端的文件傳輸。

        (6)通信結束,用close()關閉套接口,停止接收文件。

        5.2 服務器端的tcp應用程序流程

        (1)先用open()函數打開等待傳輸的可讀文件;

        (2)用socket()創建套接口,并給套接口地址結構賦值;

        (3)用bind()函數綁定套接口;

        (4)用listen()函數在該套接口上監聽請求;

        (5)用accept()函數接受請求,產生新的套接口及描述字,并與客戶端連接;

        (6)用lseek()函數是為了在每次接受客戶機連接時,將用于讀的源文件指針移到文件頭;

        (7)用read()函數讀取一定長度的源文件數據;

        (8)最后用write()函數將讀取的源文件數據存放在內存中,以便客戶端讀??;

        (9)傳輸完畢時,用close()關閉所有進程,結束文件傳輸。

        在文件傳輸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當服務器端開始發送數據時,客戶端要同時進行文件數據的接收。如果客戶端沒有運行,服務器端會一直等待客戶端發送請求,當服務器源文件發送完畢,則客戶端也將源文件的數據完全接收,并生成新的目標文件,從而實現文件的網絡通信。

        6 結語

        linux操作系統在網絡應用方面具有很強的開發潛力,同時linux也是可靠性、安全性非常高的系統,因此在基于tcp/ip網絡通信的研究與開發中,通常選用linux操作系統作為開發平臺。

        本文是介紹基于linux操作系統下tcp/ip網絡通信的實際應用主要用于文件的網絡傳輸,解決了文件傳輸的效率問題,作為進一步完善,可以在文件傳送的過程中,加入如身份驗證、權限分配、文件加密等安全機制,保證一些重要文件在傳送過程中不會出現泄密的情況,該設計可廣泛應用企業辦公區域網中。



        關鍵詞: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襄城县| 新巴尔虎右旗| 工布江达县| 辽宁省| 奉节县| 安达市| 板桥市| 洞头县| 岳阳县| 鸡泽县| 马鞍山市| 那曲县| 凉山| 中西区| 综艺| 巴楚县| 双流县| 五指山市| 武鸣县| 长岛县| 海林市| 迭部县| 微山县| 广西| 武鸣县| 陵川县| 封开县| 藁城市| 汝南县| 喀喇沁旗| 大关县| 长子县| 将乐县| 尼勒克县| 普陀区| 广丰县| 元谋县| 绥化市| 许昌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