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道漫筆-臣之道(三)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論語?顏淵》)君主要像君主的樣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樣子,“君不君,則臣不臣”(《管子 形勢篇》)。孔子提出正人倫之常,乃治國之根本。君臣相克相制又相輔相成,構成了我國長期封建社會一對難解的矛盾,相權的大小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命運。有君無臣,君便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常言道:“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闖江湖尚且如此,何況治國乎? 千古一帝唐太宗有言:“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歷史上唯一女皇武則天也曾云:“九域之至廣,豈一人之獨化?必佇才能,共成羽翼”。有臣無君也不行,羅貫中《三國演義》里說:“蛇無頭不行,兵無主自亂”,“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原臣》)。因而,“學得文武藝,貨于帝王家”成了古時一般學子的人生理想。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15242.htm《說文解字》釋:臣,“事君也,指臣僚,侍奉君王的人”,泛指君主時代的官吏;《古代漢語詞典》解:宰,本指奴隸主家中總管,卿大夫家臣,宰相,特指輔佐皇帝執政的最高行政長官;丞,“丞為輔佐、輔助”之意,“官名,古代輔佐帝王的最高官吏”。
總體而言,宰相和丞相沒有什么區別,唯一區分在于朝代,宰在先,丞在后。在商代,已出現“宰”的官職名,但當時之“宰”,實是商王的家臣,管理內廷事務,處理外廷者稱“尹”,類后世的宰相,“宰”于商后期演變為“相”。周初武王即位后,任命姜尚為“師”,當時的“師”、“保”、“宰”(“太師”、“太保”、“太宰”)統領百官,即事實上的相。春秋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相繼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皇統一中國后確立了皇權的至高無上,同時也制定了以丞相為首的中央系統,分設左右丞相,漢初因襲之,高帝十一年更名相國,西漢成帝以后,司空、大司馬、丞相號稱三公,皆宰相也。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宰相無定名,無定職,因人而設,并無定制。
隋唐時代定為“三省制”,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行國家的重要政令;門下省為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中書省為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三省之長,即中書令、侍中(門下)和尚書令共議國政,分權并重,共為宰相。宋代雖沿襲唐制,但皇權高度集中,三省已為閑職,宰相稱“中書門下平章事”,另置“參知政事”為副相,宰相職位紛亂而無多少實權,已難與前代相提并論。元代廢三省制,實行一省制,即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設左右丞相、平章、參政等,行宰相職權,但“均隸中書令下”,不僅受制于皇帝,還受制于太子,相權被進一步弱化。明初沿襲元制,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后因右丞相胡惟庸專權被殺,皇帝恐權臣亂政,廢去中書省及丞相,把丞相之權分給六部官長,直接聽命皇帝,又設立內閣,以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內閣權勢大于歷代宰相,標志著中國傳統宰相制度的終結。清代沿明制設立內閣,大學士即為宰相,雍正時借因防止內閣泄密,在內廷另設軍機處,由軍機大臣處決要務,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統觀歷史,先前宰相權重,后來相權日益弱化,蓋皆因君主視天下為己有,皇權專擅獨攬,唯恐大權旁落所致。
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新論》里說:宰相在封建時代,論其名義只是一個管家,故稱宰;或副官,故稱相。宰相原先只是一個皇帝的總管家,亦可說是皇帝的代理人,但又可說是一個副皇帝。宰相在漢代也稱丞相,丞同樣是一種副官之稱。副皇帝代表皇帝來管理國事,同時也代表皇帝來負責其不稱職的責任。宰相是政府領袖,中國傳統政治內宰相之地位和職權,值的我們特別重視。中國歷史上大約有近千宰相,名相輩出,為相者之道德風范遠過于君,社會影響深遠,相形之下,為君者能夠善盡君道者實不多見,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屈指可數,余皆不足觀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