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攝像機在節目錄制中的調整方法
白平衡的調整,一般分為2步。首先是濾色片的粗調,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選用不同的濾色片。其次是電子調整,拍白色物體,撥動白平衡開關,當尋像器顯示OK時,白平衡調整完畢。攝像機的全自動白平衡功能,可以根據光線情況自動調節白平衡,使不斷變換的場景白平衡基本準確,但缺點是不夠準確。
黑平衡的調整是為了使攝像機畫面在黑暗的地方也不偏色,它與場景沒有關系,每周調一次即可。白平衡的調整按照先白平衡,再黑平衡,最后白平衡的順序將會得到更好的圖像。
黑白平衡的調節是為了獲得正確的色彩還原,但有時我們也需要一些特殊的畫面氣氛,如早晨和黃昏,色溫較低,人們的視覺經驗是一片金黃,如果我們把白紙對著太陽調白平衡,將不會得到理想的效果,此時,可以用5600K的濾色片,不用調節白平衡,直接拍攝就可以。
電子快門的使用
攝像機在拍攝快速運動的物體時,例如賽跑、跳水、球賽等場面時,圖像容易模糊。而電子快門的提升恰恰增加了運動物體的清晰度,但卻犧牲了靈敏度,使曝光量下降。另外,動態分解力的提升也使有些畫面看起來不真實,如噴泉就成了一連串的水珠。清晰掃描功能是可變速電子快門的高科技應用,能準確控制CCD的快門速度,以便與計算機顯示器的掃描頻率一致,拍攝顯示器時,條紋就會減少或消失。
變焦距鏡頭的使用
根據視場角和焦距的大小,鏡頭可以被分為標準鏡頭、廣角鏡頭、長焦鏡頭。通常,把焦距與像平面對角線接近或相等的鏡頭,稱為標準鏡頭,水平視場角為45°,焦距通常為25mm。廣角鏡頭指焦距小于25mm,水平視場角在60°-130°的鏡頭。130°-180°之間的鏡頭稱為超廣角鏡頭或魚眼鏡頭。長焦鏡頭是指焦距大于25mm,水平視場角小于40°的鏡頭。景深指被拍攝主體前后景物清晰的范圍。廣角鏡頭的視角大,景深大,可用于拍攝全景、跟拍、新聞、球賽等,但廣角鏡頭容易變形,一般拍攝時不能離主體太近。長焦距鏡頭,視角小,景深小,透視弱,主體向背景靠攏。用長焦拍攝可以虛化背景,利于突出主體,畫面比較生動。但長焦鏡頭容易抖動,所以長焦最好配合三角架或其它的支撐物來使用。作為一名攝像人員,拍攝時只要條件允許應盡可能使用三角架。
近距特寫 :一般鏡頭的聚焦清晰范圍在0.9m至∞,而近距(MACRO)功能可以拍攝距鏡頭幾厘米的小物體。方法為:將鏡頭置于MACRO,聚焦為∞,變焦環設為手動,手動調節變焦環,使被拍攝對象清晰。
錄制聲音
在錄制聲音時,一般攝像機都有自動和手動兩檔音量控制,自動操作比較方便,但在聲源電平低的情況下,容易引入噪聲,一般電視人物的同期聲采訪用手動檔,并配合指向性話筒,而不能隨意使用機載話筒。我們也不要太相信電平表的擺動,有時話筒線接觸不好,從電平表上不一定看出來,最好用監聽耳機或攝像機本身的監聽喇叭,來判斷錄音的好壞。
記者著裝
最后說一下采訪記者的著裝問題。我認為記者的著裝應視采訪的環境而定,不能和環境情況反差太大。曾經看過某電視臺做的一期新聞節目,記者到一個很窮的革命老區采訪,當地老百姓穿得比較破舊,而前去采訪的主持人則身穿嶄新的毛領大衣,帶著皮手套,兩者對比相去甚遠,再加上主持人冷漠嚴肅的表情,雖然節目內容還可以,但從畫面上看非常別扭,這樣的情況,應力求避免。如果記者在著裝上和環境格格不入,容易與采訪對象產生距離,溝通起來也就麻煩。電視節目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不是哪一個人就能單獨完成的,它需要藝術人員和技術人員的緊密團結協作。在觀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和媒體日益發達繁榮的信息時代,要求我們每一個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在各方面都要努力學習,從每個細節做起,才有可能做好電視節目,贏得一席生存之地。
黑平衡
黑平衡也是彩色攝像機的一個重要參數,它是指攝像機在拍攝黑色景物或者蓋上鏡頭蓋時,輸出的 3 個基本電平應相等,使在監視器屏幕上重現出純黑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