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放大器準確的Spice模型建立
所選運放的輸入級包含有五只雙極晶體管,用于實際IC結構的建模。對于采用NMOS或PMOS級的運算放大器(見附文1,“典型輸入級”)。輸入級包含一個模型的電流源IOS,一個模型的電壓源VOS,以及一個壓控電壓源。R1和R2 決定了器件的CMRR。
第一增益級將輸入級與第一增益級的聯合增益設為1,這簡化了對第二增益級中轉換速率限制元件的計算工作。二極管D2至D5以及V1至V4用于輸出電壓擺幅的箝位。增加V1至V4的值將減小最大輸出電壓擺幅。通過調節V1和V3可以控制最大輸出電壓擺幅VOH,而最小輸出電壓擺幅VOL受控于V2和V4。限壓必須出現在開環增益級;否則,后面的結點就會試圖模擬大信號(數百千伏)的生成。

第二增益級設定開環電壓增益、帶寬以及放大器的轉換速率,方法是調節跨導塊G3和G4,以及元件R7、R8、C2和C3。
中位電源參考級包括兩個等值電阻R9和R10。這些電阻用于生成一個中位基準電壓。將這些電阻值設為1Ω,可以降低模型的Johnson電壓噪聲。流經這些電阻的大電流不會出現在仿真結果中,因為有電源隔離級。

共模增益級包括兩個壓控電流源,它驅動兩只等值電阻,兩只電阻與一個連接到電源軌的電感串聯(見附文2,“VCCS級工作原理”)。電感模擬了CMRR在較高輸入頻率時的滾降??刂齐娏髟吹氖窍鄬τ谥形浑妷旱妮斎牍材k妷骸]斎爰壍碾娮鑂1和R2產生共模電壓。每個源的跨導都設為用相關電阻值除以DC時放大器CMRR后的倒數。電感為共模增益補充了一個Z平面零點,等效于為CMRR增加了一極。在對共模電壓的調節和頻率整形后,再用一個壓控電壓源EOS將其加回到輸入級。

電源隔離級包括兩個壓控電壓源與一個電流源。這樣就能用結點列表中的一項,設定放大器的總電流。它還能將內部電流與仿真器看到的外部電流隔離開來,使模型能夠提供小功率低電壓噪聲放大器的正確靜態電流。設計折中是不能用輸出電流的電路。禁用這個電路后,模型就不用考慮負載電流了。
輸出級的工作并不明顯。經過適當的頻率整形后,放大器的輸出信號表現為一個以G7與G8輸入點處中位電源為基準的電壓??鐚KG7與G8驅動兩只等值電阻,電阻連接到電 源軌。它們作為有源電流發生器。G7與G8產生出正好適當的電流,為其并聯電阻提供所需的壓降(圖2)。

電子管相關文章:電子管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