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 警惕 “Agent Washing”
當前的技術領域見證了對人工智能(AI)代理(Agent)的興趣激增,這些AI Agent能夠自主運行并在各個行業中執行復雜任務。這項快速發展的技術為組織提供了變革性的機遇。然而,在探索這一不斷演變的領域時,企業須持審慎態度。近一年來,出現了一種被稱為“Agent Washing”的現象,某些供應商可能會夸大其產品的功能,通過重新品牌化現有技術為AI Agent,然而實際上卻未能驗證這些聲稱的真實Agent能力。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市場的混淆和誤導性的投資決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3/468016.htm定義真實的AI Agent能力
為有效利用AI Agent的潛力,必須建立對其核心特征的清晰且一致的理解。AI Agent的最佳定義是:利用人工智能進行感知、決策、采取行動,并在數字或物理環境中自主或半自主地追求既定目標的軟件實體。真正的AI Agent具備適應、規劃和獨立行動的能力,從而能夠在較長時間內實現組織的目標。所需的能力超越了傳統的AI助手、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工具與聊天機器人。
明確AI Agent不是什么
● 大語言模型:它們只是模型,不是 AI Agent。
● 一組指令:通過特定指令(如子程序)執行的任務不是 AI Agent。
● 自動化軟件中的功能:像Procedure這樣的流程不是 AI Agent。
● 來自RPA工作流的自動化過程:來自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工作流的任務不是 AI Agent。
● 對話助手:任何類型的助手,包括對話助手,都不是 AI Agent。
● 助手的界面:像助手用戶體驗(UX)這樣的界面并不定義 AI Agent。
評估AI Agent產品真實性的關鍵指標
● 自主決策能力
真正的AI Agent應能在最小人工干預的情況下理解復雜環境、制定決策并執行任務。這種能力不僅體現在執行預定任務上,更體現在面對未預見情況時的應對能力上。
● 適應性和學習能力
真正的AI Agent應能夠從經驗和反饋中學習,持續優化自身表現。這種學習不僅限于模式識別,還包括理解上下文、調整策略和改進決策過程。相比之下,“Agent Washing”產品通常缺乏這種持續學習的能力,它們的表現往往停留在初始設計的水平上,難以隨時間推移而改進。
● 交互和協作能力
成熟的AI Agent應能夠理解自然語言指令,與人類和其他系統進行有效溝通。隨著技術發展,多Agent協作將成為趨勢,真正的AI Agent應能夠在復雜任務中與其他Agent協同工作。這種協作能力是區分真假AI Agent的另一個重要標準。
● 價值創造能力
真正的AI Agent應能夠為企業創造可衡量的價值,如提高效率、改善決策或優化資源配置。即使技術先進,如果無法為用戶創造實際價值,也難以被視為成功的智能體產品。企業在評估AI Agent產品時,應關注其能否解決實際業務問題,而非僅被概念營銷所吸引。
導覽AI Agent市場
鑒于“Agent Washing”帶來的風險,企業機構應采取詳盡的方法來評估供應商的產品。建議請求詳細的演示,并要求與企業業務應用場景相關的部署參考。同時,對支撐AI Agent發展的架構和技術選擇進行嚴格評估也至關重要,以避免技術債務的積累。軟件工程的領導者應優先全面理解構建復雜AI Agent所需的基本組成部分與架構模式。
對企業戰略的建議
為了充分利用AI Agent的變革潛力,同時降低與“Agent Washing”相關的風險,企業機構應考慮以下戰略建議:
● 建立定義的共識
在組織內部確立對AI Agent及其功能的明確定義。創建潛在用例清單,以引導IT部門與業務單位進行Agent的構建。
● 關注低風險試點
通過以低風險試點項目為起點,減少在展示商業價值時的不確定性,確保在進行重大投資和廣泛實施之前,這些試點項目能夠提供具體的商業成果。
● 審查供應商聲明
仔細審查供應商的聲明,要求提供與您的目標用例類似的部署案例參考。
● 持續監控
應用開發領導者應持續監控AI Agent的發展動態,并深入了解不同產品在代理能力范圍內的適配位置。
● 技能發展
通過投資新的AI特定開發實踐及跨團隊可擴展的技能,企業應加強內部人才培養和知識積累。AI Agent技術發展迅速,企業需要具備評估和應用這些技術的內部能力。通過培訓現有員工或引進專業人才,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AI Agent知識庫,減少對供應商宣傳的依賴,做出更加獨立和明智的決策。
● 集成AI Agent能力
將AI Agent能力集成到產品和服務中,針對高價值用例進行開發,以增強生產力和決策能力,致力于構建強大且可擴展的解決方案。
通過采取以上措施,企業機構可以更加自信地在不斷演變的AI Agent領域中前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推動創新與實現戰略目標的潛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