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新程—2025年“兩會”對中國ICT市場的六大影響
2025年中國“兩會”如期在3月4日召開,3月11日閉幕。今年“兩會”的發展目標、政策取向、主要任務和資源分配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影響更為重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503/467984.htm一是我們處于經濟低迷與消費疲軟的大環境:當前中國經濟面臨內需不足、消費疲軟與通縮壓力。國內家庭收入增長乏力、高杠桿率及資產價格下降抑制了消費動能。
二是地緣政治與中美貿易戰重啟:特朗普任美國總統后,中美貿易戰風險加劇。新關稅政策疊加歐盟對華貿易壁壘升級,中國可能面臨"雙線貿易摩擦"。地緣經濟割裂導致全球產業鏈重構,外需拉動作用持續減弱。
三是政府的刺激政策發生轉折:2024年9月后的政府刺激政策發生轉折,宏觀調控呈現“財政更積極、貨幣適度寬松”的新特征。財政赤字和超長期特別國債重點投向新基建和民生領域。貨幣政策從"穩健"轉向"適度寬松",實施降準降息以降低融資成本。
四是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與"十五五"準備年:作為承前啟后的關鍵節點,2025年需完成"十四五"的核心指標,同時,兩會將啟動"十五五"規劃編制,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綠色轉型深化等戰略方向。
202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與政策取向
在“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2025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糧食產量保持在1.4萬億斤以上,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與2024年發展目標相比,GDP增長、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居民收入增長、國際收支方面一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2024年3%左右調整為2%左右,單位GDP能耗從2024年的2.5%左右調整為3%左右。
在實現預期目標的政策取向上,2025年最大的變化是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財政政策方面,2025年赤字率擬按4%安排,較2024年的3%提高1個百分點,赤字規模達到5.66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1.6萬億元。2025年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3000億元,并計劃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2024年增加了5,000億元。2025年合計新增政府債務總規模11.86萬億元,比2024年凈增加了近3萬億元。在貨幣政策方面,2025年強調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注重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適時降準降息,保持流動性充裕。更大力度促進樓市股市健康發展,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提振消費以及民營、小微企業等的支持,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
實現2025年發展預期目標的10大任務舉措
為實現202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同以往類似,政府也規劃10大任務舉措,具體包括:擴內需、興產業、抓創新、推改革、擴開放、防風險、抓三農、推協調、強綠色、保民生。
與2024年實現目標的任務舉措相比,2025年的任務舉措也有諸多亮點,一是擴大內需與消費提振專項行動,2025年首次提出“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消費品以舊換新,全面釋放消費潛力。相比2024年的內需政策,這一舉措通過補貼和政策引導,加速智能家電、綠色消費、養老服務等消費升級,形成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同時,優化休假制度、擴大文化旅游消費等措施,則進一步提升居民消費意愿,建立起穩固的內需增長框架。二是新質生產力與未來產業布局,2025年明確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融合。特別是新增“具身智能”和“6G”等未來產業的發展規劃,并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確保資金和資源持續投入。這一布局不僅填補了2024年的政策空白,還通過細化產業賽道和明確投資機制,推動高端制造、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構建起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數字經濟與大模型應用,2025年在數字經濟方面強化了“人工智能+”行動,新增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的舉措,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終端的市場化。相比2024年的數字經濟政策,今年的側重點轉向數據資源開發和跨境流動的規范,構建起全國算力資源的優化布局。同時,強調平臺經濟的規范健康發展,意在平衡創新驅動與數據安全之間的關系,推動數字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四是強化雙碳戰略與綠色低碳發展,2025年在綠色低碳發展上邁出更大步伐,提出碳達峰第二批試點及“零碳園區、零碳工廠”的建設計劃。與2024年的綠色轉型相比,今年的政策更加明確了低碳技術的應用場景,推動海上風電、“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等項目的落地。通過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2025年形成了以技術創新引領的綠色產業生態,確保在降碳、擴綠、增效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五是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外資新政,2025年在擴大開放上提出更高標準,新增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全面取消制造業外資準入限制。相比2024年的開放政策,今年強調制度型開放與單邊開放并舉,特別是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和“一帶一路”標志性項目建設。通過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和優化營商環境,2025年的外資政策更加注重精準引資和高質量外資的持續增長,強化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樞紐地位。
2025年“兩會”對中國ICT市場的6大影響
政策取向與任務舉措是2025年政府工作的核心,也將對中國ICT市場產生重大影響。由于中國經濟增長仍面臨巨大挑戰,穩增長依然是重中之重。ICT市場增長一直高于GDP的平均增長,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產業的數字化(行業數字化轉型)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推動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根據政府已經出臺的政策文件和此次“兩會”政府工作報告,IDC梳理出兩會對中國ICT市場的六大影響,旨在給ICT廠商提供獲取商機的參考,也為行業用戶實現AI大轉型提供依據。本文僅給出前三個影響的簡要分析,完整版本詳見即將發布的《2025兩會和美國關稅對中國ICT市場影響的綜合分析》報告。
智算躍遷:算力與大模型加速應用
“人工智能+”行動重塑產業。“人工智能+”行動首次出現在2024年3月5日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人工智能+”行動是2025年的重點任務之一,要求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并在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中開展示范應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IDC認為,“人工智能+”行動將重塑所有產業,制造業通過智能生產與預測性維護實現效率革新,醫療、教育等領域轉向數據驅動的精準化服務實現模式創新,零售、金融等提供個性化推薦與智能交互實現用戶體驗創新,自動駕駛、AI制藥等前沿領域加速突破實現新業態涌現。
大模型應用驅動軟件業升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 這是國家首次在頂層政策文件中明確將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方向,地方和行業政策將在此基礎上形成具體實施方案。DeepSeek的火爆更為大模型應用相關政策的落地提供催化劑,它不僅加速了行業用戶的AI大轉型,更將驅動中國軟件業升級。首先,大模型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和代碼生成能力,簡化了開發流程,降低了技術門檻,提升了開發效率。其次,依托行業知識庫,大模型能夠提供精準的場景化解決方案,滿足不同行業的定制化需求。此外,大模型的持續學習能力使軟件具備動態優化和自我進化能力,推動SaaS等模式向智能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用友、金蝶、浪潮數字企業、東軟、愛數等紛紛把DeepSeek集成進自己的平臺和解決方案,已經開啟了軟件業升級的步伐。2025年將是企業智能體(AI Agent)應用的元年,依托大模型的智能體將助力中國軟件業邁向高質量發展。
算力資源布局優化提升效能。從長期來看,算力將總是稀缺的。生成式AI的蓬勃發展又進一步加速了智能算力的稀缺。IDC最新預測結果顯示,2025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將達到1,037.3 EFLOPS,并在2028年達到 2,781.9 EFLOPS。雖然中國的算力總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因為區域算力資源稟賦和需求差異,中國算力資源供給緊張和不能有效利用的矛盾情況同時存在,亟需探索并逐步建立全國算力服務統一大市場,讓算力作為中國新質生產力的作用充分釋放。因此,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發揮東數西算的應有效能。當前算力調度存在網絡時延高、跨區域協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政府提出到2025年建成1ms城市算力網、5ms區域算力網和20ms跨樞紐算力網,并探索算力互聯網和跨區域調度體系。三大運營商已啟動了全國算力網絡建設,推動算力資源“泛在連接、靈活調度”。
智算躍遷將大大拉動與之相關的ICT市場商機。根據IDC Worldwide AI and Generative AI Spending Guide - Forecast 2025 | Feb (V1 2025)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總規模將達到511.3億美元,同比增長34.8%,預計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達到1,010億美元,25-28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5.5%。
端側融合:新一代智能終端增長
以舊換新刺激市場需求。為了拉動消費增長,2024年政府就投入了1500億元啟動消費品以舊換新舉措,當年帶動汽車、家電、家裝等領域銷售額超1.3萬億元,有效支撐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5%。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資金更是翻倍,明確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以舊換新的范圍也有所擴大,PC、手機、平板、智能手表(手環)都包括其中。這一舉措意在通過財政支持激發消費者更換智能終端設備的需求。以舊換新政策不僅有效減少消費者的資金壓力,還促進了智能終端市場的更新換代,形成需求拉動效應。通過舊設備回收和資源再利用,產業鏈上下游的生產活力被重新激發,供應鏈的效率和可持續性也得到提升。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消費者對性能更強、功能更豐富的新一代終端產品的需求進一步被釋放。這樣,政府的政策紅利不僅帶動了終端設備的銷售增長,還助力了整體消費市場的復蘇和增長。
智能加持驅動產品創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這為新一代智能終端的創新注入了強勁動力。AI技術的加持使得智能終端產品在語音識別、圖像處理、自然語言理解等方面實現了突破,推動了產品從單一功能向多元智能化的轉變。AI驅動的創新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體驗的需求,還加速了終端產品的換代升級,構建了更具競爭力的產品矩陣。中國終端產品市場從數量上已經趨于飽和,過去幾年有很多類出現了負增長,智能加持加持將使其恢復正增長,IDC最新發布數據預計,在中國市場上,PC、平板和智能手機出貨量未來五年復合增長率將分別實現2.6%,1.0%和1.3%。伴隨華為、聯想、榮耀、OPPO、vivo等終端廠商紛紛接入DeepSeek,其終端設備的智能化水平將通過自然語言處理和多模態推理能力,實現更流暢的語音交互和更智能的自動化控制,并且加速AI終端應用落地。
終端互聯互通強化體驗。隨著5G、Wi-Fi 6/7等高速網絡技術的應用,智能終端之間的數據傳輸效率大幅提升,軟件的改進升級使多設備互聯與協同成為現實。終端設備的互聯互通帶來了多方面的好處。首先,設備之間的無縫連接使用戶能夠在不同場景下享受一致且流暢的體驗。例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智能家居設備/智能汽車的互聯,使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遠程控制家中的燈光、溫度、汽車狀態、啟停等,從而提升生活便利性。其次,互聯互通促進了數據共享和協同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決策質量。當前,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和光纖寬帶基礎設施, 為智能終端的互聯互通提供了堅實的網絡基礎。此外,"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 通過在西部地區建設數據中心,支持東部地區的數據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全國范圍內的計算和存儲能力。未來,隨著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的深入發展,智能終端的互聯互通將迎來更多機會。設備間的深度協作將催生新的應用場景,如智能醫療、智慧城市等,進一步豐富用戶體驗。智能終端的互聯互通不僅提升了個人生活質量,也推動了社會的數智化轉型。
智鏈協同:探索新型工業化路徑
工業軟件支撐智能制造升級。工業軟件是智能制造的邏輯載體和核心技術基礎,其作用貫穿設計、生產、管理全流程。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列為重點任務,明確提出通過工業軟件升級實現智能場景構建和裝備智能化。《“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要求到2025年工業軟件市場滿足率超過50%,并依托重大項目和骨干企業開展應用示范。工業軟件通過整合人、機、物、業務等要素,推動生產流程的互聯互通和實時優化。此外,政策支持工業軟件國產化,通過“揭榜掛帥”機制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減少對外依賴,保障產業鏈安全。政府還推動開源生態建設,鼓勵工業軟件云化部署,提升行業通用性和靈活性。工業軟件作為智能制造的大腦,不僅是技術工具,更是重構制造業生態的核心驅動力。根據IDC的數據,中國核心工業軟件(包含CAD、CAE、EDA、PLM、MES)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330.2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7年的579.6億元人民幣,年復合增長率為20.6%。
工業互聯網保障供應鏈安全。工業互聯網通過設備互聯、數據共享和智能分析,即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基礎,也成為保障供應鏈韌性的關鍵基礎設施。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 全力確保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工業互聯網通過連接制造端與云端,實現供應鏈全流程透明化和實時監控。例如,《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提出打造行業級平臺,優化供應鏈協同效率,支持智能倉儲和物流追溯。在安徽蕪湖,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資源,實現了從零部件采購到生產調度的全鏈條數字化,顯著降低斷鏈風險。此外,工業互聯網強化對“啞設備”的數字化改造,提升設備利用率,并通過邊緣計算和5G技術實現低延時響應,保障關鍵環節穩定性。政策還推動工業互聯網與區塊鏈、金融服務的融合,增強供應鏈金融風控能力。通過構建跨區域、跨行業的互聯體系,工業互聯網不僅提升國內供應鏈效率,還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提供技術支撐,成為國家安全與全球化布局的雙重保障。
AI與機器人賦能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構建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生產體系。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是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技術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壯大先進制造業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通過將AI與制造業深度融合,企業能夠實現生產過程的智能化和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此外,AI技術的應用使得制造業能夠進行大數據分析和預測性維護,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減少設備故障和停機時間,確保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根據IDC的最新研究——《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現狀與未來趨勢洞察,2025》,近五年來,中國企業開始廣泛應用工業機器人,多關節、協作、SCARA機器人是中國用戶使用最多的三大工業機器人。中國企業對機器人項目效果滿意度為64%。,機器人產品、交付、工程實施、售后服務等方面有待繼續提升。未來3年,中國企業將對工業機器人應用持續投資。機器代人、降低成本、提升生產穩定性是主要驅動。超50%的用戶未來一年內預算超200萬元人民幣,協作機器人、SCARA機器人、多關節機器人是前3大采購機器人品類,可以預見,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前景廣闊。總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融合應用,為新型工業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IDC分析師觀點及建議:
在202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舉措為ICT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特別是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轉型升級方面。同時,數字化發展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技術自主可控與供應鏈安全挑戰、數據安全與合規挑戰、數智化轉型成本與企業適應能力、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挑戰、人才供需矛盾與創新能力不足、數字化發展與綠色低碳的平衡挑戰等。ICT廠商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抓住AI大轉型的浪潮,克服可能的挑戰,推動自身和行業的創新發展。
● 深入理解“兩會”政策:作為ICT廠商,深入解讀2025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了解國家對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最新要求至關重要。這有助于企業準確把握政策導向,制定符合國家戰略的業務發展規劃,確保自己在數智化進程中占據有利位置。
● 洞悉用戶需求變化:隨著AI技術的普及,用戶對智能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增長。ICT廠商應密切關注市場動態,深入研究用戶需求的變化趨勢,及時調整產品設計和服務模式,以滿足用戶對智能化、個性化的期望,提升用戶滿意度和市場競爭力。
● 持續投資最新數字技術:在AI大轉型的背景下,掌握先進的數字技術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ICT廠商應加大對大模型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投資力度,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落地,提升產品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助力企業實現數智化轉型。
● 獲取合適的數智人才:AI領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數智人才。ICT廠商應積極引進和培養具備AI技術背景的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專業的技術團隊,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 構建創新伙伴生態:在數智化轉型進程中,單一企業的力量有限。ICT廠商應積極構建開放的創新伙伴生態,與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
2025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戰略目標和任務舉措為ICT廠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特別是在人工智能(AI)領域的轉型升級方面。
免責聲明
本文中的內容和數據均來源于IDC所發布的報告,所有內容及數據均為我公司所有。未經IDC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刊登、發表或引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