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解耦全球應用的三種方案
跨國企業機構發現,對其業務有可能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不確定性和突發事件的數量正在增加。2024年Gartner董事會調研顯示,受訪者認為監管、網絡安全和地緣政治風險位列最大風險的前幾位(見圖1)。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402/455540.htm
圖1:影響未來增長的主要外部威脅和制約因素
從全球技術棧中解耦中國市場使用的應用,是指將中國應用的運行和數據從全球體系中解耦,使本地應用能夠獨立運營。出于制作報表、進行分析和決策等原因,本地應用可以與全球技術棧集成,但此類集成并非運營本地應用所必須。同時,為了支持和維護本地應用,往往還需要配備一個境內團隊來負責本地應用的運營和維護。因此,解耦是一項成本高昂的舉措,需要對技術和團隊進行投資。首席信息官(CIO)需要對廠商格局進行評估,選擇合適的應用部署方案,以確保合規、全球效率和本地增長。
符合合規要求的同時,滿足全球效率和本地增長需求
為符合合規要求,企業機構紛紛將其在中國使用的應用解耦。由于部分國際廠商無法支持企業的這一需求,企業機構也在對廠商進行重新評估。不要僅僅將該舉措視為是合規要求,而要將其視為推動本地增長、平衡全球效率的機會。解耦中國應用時,除了總擁有成本(TCO)和實施時間外,企業機構還應考慮以下其他因素(見圖2):
· 合規
· 全球效率
· 本地增長
圖2:解耦中國市場應用的考慮因素
· 合規:在考慮應用解耦時,需要特別慮及本地數據駐留和對跨境數據傳輸的支持。合規是所有廠商都應遵守的最低要求。
· 全球效率:從管理和運營的角度來看,與為每個市場配備不同系統相比,在全球范圍內采用單一的技術棧更經濟高效。此外,使用單一技術棧便于整合數據和流程以及合并報表。
· 本地增長:中國已成為許多跨國企業機構的戰略市場,為企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企業機構希望確保其在中國使用的應用能夠與中國的本土生態系統集成。
評估國際廠商與中國廠商的格局
企業機構經常面臨一個抉擇:是繼續使用國際廠商的解決方案,還是轉向本土廠商,以更好地適應國內市場的需求。國際廠商通常經由總部挑選,應用內已經設置了相關企業流程并已經與其他內部系統集成,可作為全球標準。然而,這些廠商可能無法提供能充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功能。相比之下,中國廠商則針對國內市場優化了解決方案,集成了本士生態系統,并提供了符合用戶偏好的功能和用戶界面。然而,這些本土廠商提供的功能可能不如國際廠商那么先進,或者不能快速方便地與全球系統集成。對于每個應用解耦考慮方案來說,國際和本土廠商各自存在優缺點。
· 合規:要滿足合規的最低要求,應用需要具備本地數據駐留功能。支持本地部署模式或托管部署模式的國際廠商可隨時支持本地數據駐留需求。
· 全球效率:全球效率取決于中國應用與全球應用和業務流程的集成程度,以及是否支持數據整合。國際廠商在這方面得分較高,因為其通常已經與其他國際廠商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并且彼此之間可以預集成。
· 本地增長:本地增長取決于應用與本地生態系統的集成程度,以及支持用戶偏好的UI設計。
從三個方案中進行選擇,實現與全球應用解耦
在中國,有三種解耦方案可供選擇:繼續使用全球應用、混合使用全球和本土應用,以及轉向使用本土應用。每種技術對于合規、效率和本地增長的支持程度不同,而且每種技術所適用的TCO和實施時間也不同(見圖3)。
圖3:解耦中國市場應用的三種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