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太陽能發電10大新聞,引進量突破300GW
2023年太陽能發電10大新聞,引進量突破300GW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11/453441.htm預計2023年的太陽光發電(PV)的導入量將大幅超過300GW,以超過22年創歷史新高的速度擴大普及。在美國,隨著IRA(通貨膨脹抑制法)的加速,PV的生產投資急劇增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和結晶硅(Si)層疊而成的串聯型開發也變得活躍起來。此篇文章目的是選出23年的10大新聞的同時,也展望24年的市場及技術動向。
(1)23年引進量超過300GW
根據IEA(國際能源機構)的調查,22年的PV世界導入量為236GW,與21年相比增加了35%。中國引進105.5GW等,中國繼續引領世界市場,第2位是美國(21.1GW),第3位是印度(18.1GW),第4位是巴西(9.9GW),第5位是西班牙(8.5GW)。
23年PV市場的成長速度進一步加快,SolarPower Europe將23年的引進量估計為341GW(BNEF預測為392GW)。雖然24年以后增速放緩,但預計將保持兩位數增長,24年全年引進量將達到400GW,27年將超過600GW。
(2)First Solar在美國相繼新建工廠
美國First Solar正在加速生產。公司目前在美國、馬來西亞、越南設有CdTe模塊生產基地,22年底產能9.8GW。23年,美國俄亥俄州和印度(塔米爾·納杜州)的新工廠(生產能力均為3.3GW)開始運轉,美國阿拉巴馬州正在建設以24年完成為目標的美國第四個新工廠(生產能力3.5GW)。
但是,由于PV模塊的訂單剩余量超過了80GW,為了進一步提高生產能力,決定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設美國第五個新工廠。產能為3.5GW,預計26年前半期完成及投產。
如果順利的話,23年的產能為16.5GW,24年為21.2GW,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工廠滿負荷運轉的26年,整體產能為25.2GW。隨著美國新工廠的不斷上升,美國的生產比率將從23年的35%上升到26年的56%。
(3)串聯轉換效率33.9%
在結晶Si上層疊PSC的串聯型在22年7月瑞士的EPFL和CSEM的研究小組在世界上首次突破了30%的壁壘,之后轉換效率的改善也在進行。22年末HZB(德國)1厘米2年5月,沙特阿拉伯的KAUST(阿卜杜拉皇家科學技術大學)實現了33.7%的轉換效率。
另一方面,PV廠商也在強化PSC/Si串聯的開發。與HZB合作的Hanwha Q Cells(韓國)在2端子結構的串聯電池中,轉換效率達到28.7%,最快將從26年開始進行串聯型量產。LONGi(中國)于23年6月在PSC/Si串聯電池上達成了33.5%(ESTI認證),但同年11月提高到33.9%(NREL認證),刷新了世界記錄。
(4)印度加速PV生產增強
根據IEA-PVPS的調查,22年印度PV年導入量為18.1GW,僅次于中國、美國,居世界第3位。另外,累計引進量為79.1GW,僅次于中國、美國、日本,居世界第4位。到30年為止的導入目標是低方案189GW,高方案280GW。
著眼于PV的大量導入,在印度擴大國內的生產能力的搭配活躍。支持PV國內制造的措施有PLI(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BCD(Basic Customs Duty)、ALMM(Approved List of Module Manufacturers)。例如,PLI在建設產能為10GW的工廠時,5年內將獲得7億美元的支持。
目前的PV產能,電池為4.3GW,模塊為18GW,沒有多晶硅(聚Si)和晶圓的生產基地,但計劃24年開始生產晶圓,25年開始生產聚Si,26年底,PV供應鏈整體產能為110GW。并且,26年以后PV出口潛力估計每年60~70GW。
(5)OPV世界最高效率
Fraunhofer ISE(德國)和弗賴堡大學的研究小組在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OPV)中實現了15.8%的轉換效率。1cm2的OPV電池將達到世界最高效率。雙方多年來一直致力于OPV高效化技術的開發,20年一厘米2的OPV單元轉換效率達到15.2%,但在23年7月,效率提高了0.6%,刷新了自己的世界紀錄。
研究小組開發了對可見光非常透過性高的光吸收層及表面&背面電極的材料開發,試制的半透明OPV除了使用開發的涂層技術降低了反射率之外,還用于電極開發。在背面電極上使用了光活性有機層的OPV單元在透過可見光的同時,反射近紅外光并返回到光吸收層,從而改善了轉換效率。
(6)國家對PSC開發的追加支援
為了加速PSC的實用化,經濟產業省決定追加支援150億日元。關于PSC的開發,綠色創新基金成立了“下一代PV的開發項目(計498億日元)”,“下一代PV實用化事業(21~25年度)”中,確立了實用尺寸的PSC模塊(900m2以上)的制造技術和實現確立了發電成本20日元/kWh以下的要素技術。
作為開發成果,松下以30cm見方的大面積模塊實現了17.9%的轉換效率,積水化學工業、東芝、能源科技、愛信、卡內卡等得到綠色創新基金支援(支援規模154億日元)的企業也致力于制造技術的確立的技術開發。
但是,由于世界上PSC的開發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決定擴充支持,支持PSC的實用化。到現在為止的補貼把498億日元作為上限,不過,目標增加150億日元,提高到648億日元。
(7)變形晶片的新趨勢
作為PV單元的新標準,被稱為rectangular wafer的長方形晶片受到關注。rectangular wafer的大特點是縱向和橫向長度不同,例如,稱為210R的rectangular wafer為縱向210mm、橫向182mm、182R為橫向182mm、縱向199mm。在rectangular wafer中,通過改變要切割的尺寸,具有增加模塊的大小和輸出的自由度的優點。
中國的PV制造廠大多致力于rectangular wafer的開發,不過,各公司著眼于rectangular wafer的最大的理由是系統成本下降,最終期待LCOE(均等化發電成本)的降低。
另一方面,為了提高晶片的穩定供給和材料的利用效率,也出現了將晶片和模塊的尺寸標準化的動向,Trina Solar、Canadian Solar、Risen Energy、JA Solar、Jinko Solar、LONGi、Tongwei、DAS Solar、Chint這9家公司同意統一規格。在結束多年來的課題模塊尺寸的亂立的同時,超高輸出且高性能的PV模塊的開發被期待加速。
(8)不斷修改太陽能汽車的計劃
隨著汽車的電動化,車身上安裝了PV的太陽能汽車的開發正在進行中,但是制造成本的壁壘依然很高,也出現了重新審視計劃的企業。Sono Motors(德國)開發了把PV模塊貼在車體整個表面的EV「Sion」,不過,由于市場環境的惡化,23年2月結束了該程序,放棄了本公司生產。但是,車載用PV的技術開發及用途開發仍在繼續。
Lightyear(荷蘭)也面臨著重新評估太陽能汽車的量產計劃。從22年末開始生產世界上第一個量產模型“Lightyear0”的一部分,之后決定停止該模型的生產,將經營資源集中在下一代模型“Lightyear2”的開發和生產上。“Lightyear2”續航里程800km以上,價格4萬歐元,已經獲得了超過4萬的預訂和約2萬的購買預約。
(9)PV模塊價格暴跌
PV模塊的價格急劇下跌。根據Dow Jones旗下OPIS的調查,中國單晶PERC及TOPCon模塊的價格均降至0.14美元/W左右。據悉,多晶硅和晶圓等PV供應鏈上游的價格下跌和中國企業的出口低迷加速了價格下跌。
根據Gessey(中國)的調查,23年上半年的雙面發電型PERC模塊的平均價格為1.35~1.36人民幣/W,年初以來,平均價格下跌了3成。
預計未來模塊價格仍將持續下跌,有人指出,PV供應能力擴大和價格下跌,可能會進一步加劇PV廠商的價格競爭,加速行業重組。
(10)在國內PSC的實證加速
面向PSC的實用化,日本國內也進行著各種各樣的實證試驗。積水化學工業從23年開始與東京都和NTT日共同實施著實證試驗,除了在本公司的總社大樓墻面設置了建材一體型的PSC面板以外,JR西日本25年開業的「梅來了的(大阪)車站」也進行發電量等的實證試驗。最近,發表了在東京都內建設預定的再開發大樓墻面設置1MW的PSC的計劃。
松下在神奈川縣藤澤市的模型屋開始了玻璃建材一體型PSC模塊的實證,東芝能源系統也計劃在福島縣大熊町進行膠卷型PSC的實證實驗。諾塔斯將與桐蔭橫濱大學共同從24年春開始在農業領域進行PSC的實證實驗。
京都大學啟動的能源科技公司于22年與麥克尼卡共同開發了搭載PSC的CO2傳感器終端,但兩家公司于23年6月與東京都簽訂了關于實證事業的協定,正在第2本大樓實施搭載PSC的IoT傳感器的實證試驗。麥克尼卡與桐蔭橫濱大學等共同計劃,在橫濱的港灣部也計劃進行PSC的實證試驗。
此外,能源科技公司還與豐田共同著手開發車載PV,并計劃在三井不動產住宅和公寓進行實證試驗。同時,從24年春天開始,與日揮共同北海道的物流設施也開始實證試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