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五大專家共話卓越工程師培養

        五大專家共話卓越工程師培養

        作者: 時間:2023-08-11 來源:半導體產業縱橫 收藏

        8 月 11 日-8 月 13 日,「兆易創新杯」第十八屆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在東莞理工學院舉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08/449563.htm

        為加快推進東莞卓越工作,營造良好的人才培育與創新創業氛圍,賽事期間還組織舉辦工程碩博士培養交流大會暨東莞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揭牌儀式活動,重點邀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工程碩博士研究生培養試點合作高校、港澳高校與東莞相關企業共同開展對話交流,促進校企合作開展項目攻關和人才培養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玉:借鑒先進經驗,優化完善中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思考

        周玉院士首先分析了美國加州、日本、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情況。

        美國加州高等教育體系將學校分為公立學校、私立學校。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系統 10 個學校的模式、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幾乎都是以 UCB 為模板,但學科設置上各個學校各有側重、各有特色。

        美國加州高等教育體系有五大特點:第一,金字塔」型布局,合理分工;第二,高校各有特色,專業互補;第三,校際合作密切,資源共享;第四,產學研相結合,促進發展;第五,重視國際合作,文化多元。

        日本高校體系分為國立大學、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專門職大學,2022 年度統計共 790 所大學。日本的學術研究懇談會,是日本的一個國家級高校聯盟,該聯盟于 2009 年成立,由 11 所專注手科學研究和培養高水平人才,并正在世界參與激烈學術競爭的頂尖研究型日本國立大學和日本私立大學組成,是日本綜合實力最頂尖的 11 所大學。

        日本高等教育體系有四大特點:第一,注重特色發展,辦學形式靈活多樣;第二,頂層設計與大力投入;第三,高質量建設國際化教育平臺;第四,自發性建設內部質量保障體系。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 2021 年,日本和以色列囊括了亞洲絕大部分諾貝爾獎得主,除歐美諸國之外, 日本是獲獎人數最多的國家。

        德國的高校分為公立學校、研究機構和私立學校。德國具有「精英大學」制度,類似我國「雙一流」大學建設項目。并且,德國高校與四大科學研究協會聯系非常緊密。

        德國高等教育體系具有五大特點:第一,分類式人才培養;第二,平等免費的教育機會;第三,寬進嚴出,教授負責制;第四,研究協會 (院) 分工明確,全面助力科技發展;第五,鼓勵流動性。

        周玉還分析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情況。目前來看,通識教育以美、英等國家為主;重視目標管理、寬進嚴出,淘汰率高;重視個性發展與創新;社會實踐體系國策保證。專業教育以歐洲大陸、俄國 (前蘇聯) 等國家為主,專業口徑窄,按行業 (工種) 設專業,其特點是重視基礎,培養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周玉表示,現在是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是在交叉融合上進行改革和創新。

        進一步,周玉對粵港澳高校現狀進行了分析。其特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結構完整。廣東省高校數量多、學科齊全,競爭力有待提升,市場空間廣闊;香港高校整體實力雄厚,但受制于政策、經濟產業結構及有限物理空間,科技成果難以及時轉化;澳門高校特色凸顯,尤其在旅游護理、管理等領域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

        第二,高等教育體制多元。廣東高校管理體制具有強大的自我調節與適應能力,即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中,不斷完善高等教育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優化大學與社會的關系。港澳高等教育管理體制趨近于西方模式,政府對高校辦學的干預 (管理) 程度有限,社會或市場通過非政府組織 (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UGC) 參與高校辦學和管理,同時積極向政府提出建議。

        第三,高等教育前景開闊。根據《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與人才發展研究報告》,粵港澳大灣區對比舊金山灣區和悉尼灣區,仍存在巨大教育需求。粵港澳高校聯盟蓬勃發展,框架下組建 37 個專業子聯盟,形成聯系緊密的高等教育系統,目標是形成以世界一流大學為中心的高水平大學集群;合作形式有待和探索。

        最后,周玉圍繞四個方面進行了思考與解讀,包括高等教育結構進一步完善與優化的需求、生源與教師局域化的后果、開放與包容的愿景、多元文化互鑒互學的未來。

        東莞理工學院校長馬宏偉: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聯動

        作為一個地方應用型大學,馬宏偉校長聚焦產教深度融合、校企敏捷聯動,培養卓越工程師后備人才做了分享。

        培養卓越工程師首先要深刻理解專業的時代定位,最近國家又提出了新發展格局的「一點兩地」,要求廣東省要制造業當家,這需要大量的工程師的隊伍來支撐。

        落實卓越重要論述行動,需要聚焦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問題,聚焦導師選拔的本質問題、解決產教脫節的關鍵問題、聚焦長效協同機制建設。

        在整個人才培養中,東莞理工學院有著「四梁八柱」。學校有足夠的政策保障和投入,還有創新的人才培養的模式,比如廣東工業大學和東莞理工創建機器人學院,學院的人才培養的模式借鑒歐美高校。此外還開發了一系列產教協同課程,同時借助于現代產業學院促進和企業深度融合。

        在提到校企敏捷聯動迭代發展合作育人新生態的時候,馬校長說到自己和大賽發起者清華大學周祖成教授有著印象深刻的交流。主要交流重點在于,思考學校怎么能夠敏銳地把握到產業的變化,然后把產業對技術人才需求新的變化馬上能夠反饋到課程建設和人才培養上。

        在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其他值得審視的問題,例如功能定位單一、學科交叉不明顯、產業要素導入不足。

        為了解決這類問題,東莞理工學院推進相關實踐路徑。

        首先提出建立現代產業學院 2.0,即強化人才培養修訂,構建能力導向和實際面向的培養模式。通過構建產學研人才「能力、學科、專業、課程」矩陣,積極共建共享跨學科專業交叉、項目化、產教協同等匹配國家戰略規劃和區域產業發展所需的特色課程;強化專業結構調整,有了四個進入 ESO 全球前 1% 的專業:工程科學、材料科學、化學、環境/生態學;強化產教融合課程的開發;強化敏捷對接體系構建;強化學生能力增值評價;強化體制機制建設。

        其次,東莞理工學院的新時代卓越工程師產教聯合行動,以超常規思維舉措,培養重點關鍵領域急需人才。具體舉措為把準重點領域人才需求;做實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構建多元主體協同評價體系;實施緊缺人才培養"奮楫計劃」;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專業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方式改革;實施雙師雙能提升「篤行計劃」;建強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培育卓越工程文化。

        另外,馬校長還提出了建立工程師學院的創新舉措。基本定位是新興工科學院,獨立建制二級學院,工程教育改革試點學院;卓越工程師產教聯合培養重要平臺;支撐國家和省市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建設關鍵載體;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展示交流重要窗口。建立了本研貫通的創新培養模式,以及工程碩士人才培養方案修訂。

        最后是專業實踐改革和精準服務。馬校長提出「扎根東莞,服務地方」,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成績。

        馬校長別提到,地方應用型大學有三個 90%:地方應用型大學占全國大學總數的 90%;地方應用型大學為 985、211 大學貢獻了 90% 的碩士研究生生源;地方應用型大學培養的畢業生 90% 戰斗在祖國建設各行各業第一線。地方性不是低層次,應用型不是低水平,人才培養質量決定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整體質量,值得重視。

        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從機器人比賽到卓越工程師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李澤湘教授在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面提出了兩點建議:

        第一,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從本科開始,盡量做到本碩一體。第二,創業實踐是培養卓越工程師的最高標準。實踐是檢驗真理的的唯一標準。

        他也提到,學校和產業發展是不匹配的。如上圖所示,把學校和產業看作兩座大山,雙方的 KPI 和檢驗標準都不一樣,中間有巨大的鴻溝。

        推出卓越研究生計劃,就是希望在碩士、博士的層次建設一個「橋梁」。讓碩士、博士生能夠針對企業問題進行研究,加快成果的轉換。李澤湘說到:「但這有點晚,我希望是本科階段就能構建『橋梁』,讓學生成為卓越工程師。」

        在反省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發現,當時 50 年代 MIT 等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后的模式,是為大企業輸送人才,并不是為了初創公司、為創業輸送人才的。從數學、物理、專業基礎,一直到大四才會有一個畢業設計,很多學生對于課程的實際興趣不大,只是為了考試拿個好成績。

        轉變就在李澤湘教了一門機器人比賽的課程,很多對上課不感興趣的學生突然被激發了興趣,沒日沒夜的進行機器人研發,這其中就有大疆創始人——汪滔。

        李澤湘分享道,比賽是新工科教育最核心的一部分。比賽可以使得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從設計、制造、調試到迭代,跨團隊的合作并且了解供應鏈,最后加快迭代和項目管理。

        經過多年的探索,李澤湘找到了大灣區制造業轉型升級根本問題的解決方法。

        第一,必須在 C 端領域打造一批全球知名的品牌,以此來帶動材料、芯片、核心部件、裝備、工廠,構成自己的新制造體系。做 C 端品牌的最佳年齡在 20-30 歲,這是教育的終端產品也是卓越工程師最關鍵的檢驗。

        第二,迭代供應鏈。大灣區進一步完善的供應鏈,集中各種高效資源,駐場生產導入工程師、自設打樣小批量工廠、豐富國際供應商合作伙伴。新的基地有 11 萬平方米的場地,正在吸納 20 家頂級供應鏈公司。


        總而言之,以往的商科教育要達到市場的標準差的太遠,原來的工程教育也不夠,新工程教育能夠把設計、商學、科學、商業融合起來。最后還需要一個孵化器幫助整合生態。李澤湘把這個模式稱之為端到端科創生態體系建設,即「1 地+1 校+1 平臺+1 園區」。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東敏:科技成果轉化勝任力與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在過去 10 年里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在快速攀升,到 2022 年已經在全球排名第 11。在這種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美國對中國開始進行進入高科技限制階段,利用所謂的管制實體清單的手段,來限制中國一部分企業和高校能夠購買使用美國的高技術。2018 年科技日報總編劉亞東寫過一篇文章,指出這 35 項卡脖子技術只是冰山一角。

        陳東敏副主任指出,在這么多的科學文獻、人才隊伍、研發投入專利總數情況下,中國人有這么多能被「卡」的地方,矛盾可能是因為我們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

        國家提出要健全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要把政府、市場、社會有機結合起來,科學統籌、集中力量、優化機制協同攻關;要加強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堅持國家戰略目標導向,瞄準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千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重點研發具有先發優勢的關鍵技術和引領未來發展的基礎前沿技術。建立權威的決策指揮體系,構建協同攻關的組織運行機制,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強化跨領域跨學科協同攻關,形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大合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轉變政府科技管理職能,營造良好創新生態,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陳東敏介紹道,松山湖實驗室有超過一半的科學家隊伍在從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工作。顯然從發明走向市場,需要大批的卓越工程師。支撐科技成果轉化的知識結構是「科學家思維」,包括工程思維、產品思維、商業思維。

        硅谷曾經追溯過科技公司創業失敗的主要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市場定位出錯,不是技術能力不行,而是選擇市場沒選擇對。第二個原因是團隊能力,除了有工程能力,還需要有項目經理能夠有效推動項目的進展。最后失敗原因是產品定位錯誤,要能夠有一個精干的隊伍來有效的從事科技這種轉化,它既要有工程創新知識,同時還必須有工程創新的管理知識。

        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改革,就是把知識導向轉變為問題導向。目前松山湖實驗室培育科學家成果轉化創業項目初見成效。

        總之,中國制造或者中國解決卡脖子問題離不開有著復合能力的卓越的工程師,東莞創新研究院未來繼續致力于國家培養卓越工程師。


        華南理工大學許勇副校長許勇:深化產教融合,服務粵港澳大灣區

        華南理工大學許勇副校長許勇首先分享了華南理工辦學概況。華南理工整體辦學水平持續提升,在 2023 年全球大學谷歌學術影響力排名中,學校排全球高校第 430 位,排內地高校第 16 位,增長率位居內地高校第 11 位。

        以工見長,理工醫結合,管經文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258 個高水平創新平臺服務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尤其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

        在產教融合探索實踐方面,1993 年華南理工在全國高校首開共建與聯合辦學之先河,1999 年,在全國率先提出「三創型」(創新、創造、創業) 人才培養目標。科技特派員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以點帶面大批「星期六工程師」走出了服務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華工路徑不斷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

        2012 年,東莞市人民政府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共建華南協同創新研究院。研究院以東莞重大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華南理工大學及海內外優質資源及務地方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為東莞高質量發展夯實科技基礎。2018 年,共建華南理工大學-東莞市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022 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與松山湖高新區開展工程碩博士專項聯合培養。聚焦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推動「大灣區+行業產業+大學」跨系統融合發展協同育人。

        目前的產教融合舉措有:第一,堅持需求引領,構建產教融合新機制;第二,堅持面向全球,探索國際工程教育新路徑;第三,堅持引育并舉,推動高水平「雙師」隊伍新發展;第四,堅持質量導向,打造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新體系。

        最后,許勇對于共建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合作進行了展望。他表示,華南理工大學和東莞市同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都擁有強大創新基因和深厚地緣優勢,持續探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卓越工程師培養新格局。

        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思路是"四共四通」,瞄準世界科技和產業發展前沿,形成卓越工程師人才有組織聯合培養新機制。「四共」機制指代的是共同選題、共同招生、共同培養、成果共享;「四通」機制指代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



        關鍵詞: 工程師培養

        評論


        技術專區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荣成市| 舞钢市| 孙吴县| 明溪县| 金昌市| 怀来县| 南川市| 加查县| 宜良县| 永仁县| 永平县| 潼关县| 揭西县| 贡嘎县| 桃江县| 惠安县| 读书| 宕昌县| 黄平县| 烟台市| 读书| 东兰县| 集安市| 泸西县| 岢岚县| 仪陇县| 新河县| 新邵县| 英吉沙县| 阜阳市| 什邡市| 咸阳市| 明光市| 南宁市| 蒙山县| 湘乡市| 新野县| 定远县| 嘉兴市| 白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