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rtner調研顯示2023年中國企業增長的三大要素
2023年6月14日 - 在近期舉辦的2023大中華區高管交流大會上,Gartner發布了2023年度首席執行官(CEO)和業務高管調研結果。調研顯示,大多數公司在過去十幾年中將增長視為首要任務。Gartner企業增長戰略調研顯示,42%的中國企業預計在2023年將面臨已知或未知競爭對手(包括數字巨頭)推出顛覆性商業模式的威脅,這將對它們的增長構成挑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306/447687.htmGartner研究副總裁陳勇表示:“由于客戶的需求和態度在快速演變,許多中國企業見證了市場的流失。一方面是因為未能滿足不斷變化的客戶行為和客戶期望,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去全球化’情緒的蔓延。”
圖1:企業增長在2023年和2024年面臨的主要外部威脅/制約因素
調研顯示,中國企業與全球高增長企業之間的增長方式存在巨大差異。中國的CIO應與其他高管共同肩負責任,以多種方式實現戰略多元化,并為企業增長制定反脆弱性戰略。
高管對企業增長集體承擔責任
針對中國企業內由誰負責領導或推動企業增長這一問題,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只有CEO(39%)和首席戰略官(42%)為此負責。在全球高增長企業中,47%的受訪者認為CEO仍然是推動增長的最重要角色,但調研提及的每個其他角色都至少得到了37%受訪者的認可。
“在中國企業中,首席戰略官與CEO共同為企業增長負責,但其他高管的參與度明顯低于同行業的全球頂級企業。中國企業里,增長是個別高管的責任,而不是各位高管的集體責任,”陳勇說,“中國企業的CIO應鼓勵高管團隊將增長視作一項團隊任務,設定共同的目標和增長計劃,并將該計劃同步給各位高管。由于當前世界充滿不確定性,高管對增長戰略的投入至關重要。”
以多種方式實現增長戰略多元化
發現新的增長機會
在尋找新增長機會的主要策略方面,中國企業與全球性高增長企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對新業務構想和/或模式的嘗試,前者占比為52%,后者占比為70%。中國企業與全球高增長企業之間的第二大差距是戰略制定和業務規劃,前者占比為58%,后者占比為70%。中國企業在分析客戶行為和產品性能方面比全球高增長企業高出3%,因為客戶行為的轉變對中國企業來說是首要挑戰。
陳勇表示:“中國企業CIO應超越當前的業務模式,尋找新的增長機會,嘗試新的業務模式。同時,應制定戰略規劃流程,以支持業務模式創新。”
強調數字投資
很多企業正在將各種數字化舉措納入未來五年的增長戰略。與全球高增長企業相比,中國企業采取以下三項措施的可能性較低:推出或發展數字平臺業務(61%對84%),推出純數字產品和服務(58%對76%),或發展數字伙伴關系和生態系統(71%對87%)。
在以下三類投資中,中國企業和全球高增長企業的投資分布看起來很相似:
● 基于擔憂的投資——保持可行性所必須的投資,包括監管合規、安全和風險緩解,以及為跟上發展節奏所需的所有創新
● 基于事實的投資——可自由支配的投資,具備可靠的、基于投資回報率的業務論證
● 基于信念的投資——業務論證尚未明確或準確的投資,包括小型和大型實驗性投資
陳勇表示:“中國企業CIO應審視其投資組合,在數字產品和服務、數字合作伙伴關系和生態系統方面增加投資,并釋放更多資金用于基于信仰的投資。”
采用靈活的定價、產品和可用性策略
與全球高增長企業相比,中國企業降低價格的意愿要低得多(32%對51%)。這可能意味著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很低,沒有降價的余地。因此,中國企業需要通過創新提高利潤率。同時,中國企業不太愿意通過增加新的純數字產品版本來拓展產品范圍(55%對65%)。這可能意味著企業缺乏數字能力,無法推出數字產品。
陳勇表示:“中國的CIO應在定價和產品方面提供更多選擇,使產品戰略更具敏捷性,同時利用數字技術提高利潤,以便獲得降價的空間。”
通過并購增加業務能力
未來五年,只有17%的中國企業認為并購會為其帶來25%或以上的營收增長,而35%的全球高增長企業預計并購能夠帶來如此高比例的增長。
中國企業CIO應考慮到并購對擴展企業能力的影響力,從而擴大并購目標。技術收購應作為重點關注對象,因為數字技術是業務模式創新的推動力量,而這正式中國企業面臨的最大威脅。
嵌入反脆弱性實踐
反脆弱性實踐是為了提高企業對各種外部運營條件的響應能力。中國受訪者最常用的策略是通過實驗來測試和了解客戶需求,因為客戶行為的轉變對中國企業而言是首要挑戰。
陳勇表示:“與多數全球高增長企業一樣,大多數中國企業也將可持續性視為企業增長的機遇。為了推動增長,中國企業的CIO應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業務戰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