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IDE到NVMe:淺談硬盤接口協議標準的發展史
作為存儲重要資料的載體,硬盤從誕生到現在都是電腦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無數的硬盤構成了整個互聯網社會,而每一個消費者的電腦中也有數塊硬盤,而硬盤也從傳統的機械硬盤一直進化到如今的SSD,那么在過去的幾十年內,硬盤的接口標準究竟經歷了多少次變化?未來能否有更先進的接口標準推出?我們一起來回顧下硬盤接口標準的發展史。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2007/416413.htmIDE(ATA)
在硬盤接口歷史洪流中,率先跟我們見面的應該就是IDE接口了,IDE的英文全稱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或者叫“集成設備電路”。IDE是一種計算機系統接口,主要用于硬盤和CD-ROM,本意為“把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盤”。
隨后由于機械硬盤的升級,IDE所能提供的帶寬就不夠了,因此相關的組織定義了新的名字叫SATA,而原來的IDE則被更名為PATA,在2013年的時候,隨著硬盤廠商正式停產PATA的硬盤,一共經歷了27年的PATA就此消失在歷史之中。
而SATA則是到目前為止仍然在使用的硬盤接口,無論是傳統的機械硬盤還是部分SSD,都采用了SATA進行連接。在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這幾大廠商組成的Serial ATA委員會正式確立了Serial ATA1.0規范,目前SATA的主流標準為SATA 3.0,可以達到600MB/s的速度。
和傳統的PATA標準相比,SATA的優勢包括支持熱插拔 ,傳輸速度快,執行效率高,具備了更強的糾錯能力,能對傳輸指令進行檢查,如果發現錯誤會自動矯正,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數據傳輸的可靠性。當然SATA的線纜更加簡潔,方便用戶裝機的走線。當然SATA時代還是專門為機械硬盤進行設計,面對速度無限增長的SSD就開始有點力不從心了,此時就需要更新的接口標準與協議來滿足SSD的需求。
AHCI
在SATA誕生之后,為了更有效地管理采用SATA接口的設備,由英特爾領銜的技術組織又制定了高級主機控制器接口也就是AHCI,它可以讓SATA存儲設備激活高級SATA功能,例如原生指令隊列及熱插拔。
AHCI通過包含一個基址寄存器,來實現原生SATA功能。由于AHCI統一接口的研發成功,使得支持串行ATA產品的開發工作大為簡化,操作系統和設備制造商省去了單獨開發接口的工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在統一接口上進行操作。
當然AHCI仍然是基于傳統的SATA接口研發,而隨著SSD的速度達到了SATA 3.0的閾值,整個行業需要有全新的協議和標準來滿足SSD的日益發展,于是現在高端SSD使用的NVMe協議就此誕生。
NVMe協議是在PCIe SSD開始大量出現在市場上后,因為各個廠家的私有協議不具有兼容性,無法和現有操作系統無縫銜接,英特爾為了統一接口協議建立生態,而在2011年發布了NVMe協議。
NVMe的官方定義將其描述為一個開放的標準和信息集合,以充分釋放非易失性存儲在從移動端到數據中心的所有類型的計算環境中能夠提供的優勢。NVMe從底層開始設計,為當前和未來的NVMe技術提供高帶寬和低延遲存儲訪問。和AHCI協議相比,NVMe具有極高的性能提升,可大幅降低延遲,此外NVMe可以把最大隊列深度從32提升到64000,SSD的IOPS能力也會得到大幅提升,同時SSD的延遲也大幅降低,此外不單單是SSD,其他的基于PCIe通道的產品也可以使用NVMe協議,從而實現眾多設備的統一管理。
作為采用NVMe協議的存儲設備,鎧俠RD10就是一款性能出色的旗艦級SSD。說起鎧俠,實際上就是原來的東芝存儲改名而來,由日語的"記憶(kioku)"和希臘語的"價值(axia)"兩個詞組合而成。對此,官方稱這是融合了"記憶"與"價值"的雙重含義。
鎧俠RD10支持NVMe協議 PCIE3.0 *4通道,官方最高速度讀寫速度可達3400MB/s 3200MB/s,共有512GB、1TB、2TB三種容量可供選,作為一款定位電競游戲用戶的高速NVMe固態硬盤產品,其性能屬于當前TLC硬盤市場中的旗艦水準。
從存儲系統的發展來看,接口和協議的發展是根據存儲設備的需求而誕生了,如果存儲設備的速度到了一個瓶頸,那么整個行業將會推出新的接口來滿足它們,當然未來如果NVMe協議不能滿足存儲設備的性能需求,自然也會有更新的標準來取代NVMe協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