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中翰:新型舉國體制是發展集成電路芯片技術產業的“法寶”
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將于3月3日下午3時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星光中國芯”工程總指揮、中星微創建人鄧中翰會前接受記者采訪表示:“近年來,尤其去年以來,我們國家開始重視通過新型舉國體制來推動我國在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技術方面的提升,這也是我現在非常關注的一個事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903/398296.htm鄧中翰表示,北斗衛星定位系統(以下簡稱“北斗”)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其實,國外早就有GPS了,北斗是在GPS之外獨立形成了一個標準體系、一個產業鏈體系,形成了一個衛星網絡這樣一個系統。截至去年12月,我國北斗芯片模塊的銷售量已經突破7000萬,高精度的北斗產品系統、標準體系出口到9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動我國導航產業在2017年達到2550億元,我想2018年只會更大,我預計2020年可能會達到4000億元。”
新型舉國體制的不同之處
在采訪過程中,鄧中翰認為,“兩彈一星”等是傳統舉國體制的成功案例,北斗、高鐵等都是新型舉國體制的成功案例。“在芯片領域,我們也要敢于像北斗那樣通過新型舉國體制實現換道超車。”
鄧中翰提到,習近平總書記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嫦娥四號任務,堅持自主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實現人類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視探測,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是探索建立新型舉國體制的又一生動實踐。
鄧中翰提醒,新型舉國體制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舉國體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的不同:第一個是從過去純粹依靠行政資源配置,調整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行政資源配置有效引導;第二個是從產品導向調整為市場價值導向;第三個是從過去不計成本地追求目標的達成,調整為目標的實現與成本效益比并重。
“我講的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就拿芯片大基金舉例來說,是國家在推動,但也要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并不是過去行政資源為主,社會資源、市場資源為輔的模式。市場配置資源為主就一定會走向行政資源輔助社會資源。過去傳統舉國體制主要是國家財政投入,資源配置也是由政府大包大攬,那么新型舉國體制是在市場起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由國家利用科技產業政策以及其他一些手段,引導大基金等項目來引導市場,最終還是讓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鄧中翰如是說。
據記者了解,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鄧中翰將提交關于把握人工智能發展機遇、加快自主芯片技術及產業發展等4項提案,以及關于組織70周年國慶海外人才觀禮團,吸引海外人才回國報國、發揮作用的建議。鄧中翰特別提到,人工智能是我國在集成電路芯片領域通過新型舉國體制、實現換道超車的重要機會窗口。
吸引海外高端人才的建議
公開資料顯示,鄧中翰1968年9月5日生于江蘇南京,1992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1997年畢業時取得電子工程學博士、經濟管理學碩士、物理學碩士學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上第一位橫跨理、工、商三學科的學者。畢業以后,鄧中翰加入IBM,1998年離開IBM在硅谷創立了自己的集成電路公司,1999年10月份回到中國,承擔并啟動實施“星光中國芯工程”,擔任總指揮,并在原信息產業部支持下在中關村創建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另外,鄧中翰在2009年41歲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談及“組織70周年國慶海外人才觀禮團”的初衷,鄧中翰透露:“50周年國慶的時候,我作為一個海外留學的人才被邀請參加了國慶觀禮,站在觀禮臺上看到我們國家在工業、農業、教育、國防等很多領域取得巨大成果,一方面非常激動和驕傲,一方面又感到一絲慚愧和不安,因為這個留學人員還沒有為自己的祖國做任何事情,所以當時下定決心回國發揮作用。”
鄧中翰認為,如果70周年國慶可以邀請更多的海外人才回國觀禮,可能就會有更多人像自己一樣回國發揮才能。“特別是去年以來,國際上對中國、對華裔高端人才有很多不公正對待,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更要讓他們感受到祖國懷抱的溫暖,堅定他們將個人發展與祖國需要結合起來、發揮作用的愛國報國之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