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競爭進入下半場:從價格戰到價值戰
2018年,全球的互聯網行業仿佛遭遇魔咒。美國科技領域五大巨頭FAANG(Facebook、亞馬遜、蘋果、Netflix和谷歌)市值均出現巨幅波動。在中國,互聯網巨頭這一年也幾乎全部水逆,其中以騰訊為最“衰”,京東最“背”,阿里、百度也都不順,市值均出現了大幅下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12/395991.htm有兩件大事值得注意
在第三季度的最后一天,騰訊調整了組織架構,被視為吹響正式進軍產業互聯網的號角。
第三季度,微軟發布的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最新數據顯示,微軟提供的商業云服務增速迅猛,收入同比增長47%至85億美元,毛利率提升至62%。微軟Azure收入增速達76%,在前兩個季度中,這一增速分別達到93%和89%。此外,微軟與蘋果的市值膠著多日之后,微軟穩穩地超過蘋果,重返全球市值第一的位子,微軟今年亮眼的表現,與FAANG集體下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騰訊這家典型的互聯網企業高調轉型To B,以及微軟作為一家傳統軟件企業對FAANG的逆襲,可以讓我們看到一個不爭的事實:傳統IT企業與互聯網巨頭,在To B的軌道上相遇了。
2019年,To B將是所有相關企業競爭的致高點,也是未來幾年決定企業命運的關鍵點。競爭,將異常激烈。
差異化逆襲
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傳統IT企業,在下一輪To B的競爭中,起點都是公有云,以公有云為基礎去幫助傳統企業進行轉型升級。
這里需要注意一點,亞馬遜在2006年上線AWS,至今已有12年時間。當初亞馬遜提供公有云服務的初衷是將自己富余的算力、帶寬、存儲能力提供給企業客戶,其本質是共享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規模的擴大,成本會快速降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長一段時間全球公有云的競爭是圍繞價格戰開打的。雖然后來公有云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但價格戰因素一直沒有消失。
“我所聽到的反饋,是在這個市場當中靠降價來獲取市場的很多企業已經感受到了利潤方面的壓力。所以,我現在唯一能夠做出的結論就是,這樣做的企業首先對整個業務的發展缺少長遠的愿景考量。另外就是他們沒有準確地認識到,在我們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的價值當中,質量是何其重要。”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區總裁賀樂賦(Ralph Haupter)指出,公有云的價值不是通過規模化降價而實現的。
不可否認,價格戰是一個產業發展初期的產物,而進入到產業成熟期的時候,市場就會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客戶評估的不再是服務的價格,而是真正可以給自身帶來什么價值。
亞馬遜2006年開始做公有云,微軟是在2008年開始研發云平臺,并于2010年正式推出“Windows Azure”云服務。雖然晚了幾年時間,但這也讓微軟有機會重新審視公有云的價值,令微軟的Azure從一開始就走出了差異化競爭的路線。“我所關注的不是競相壓價,我最關心的是我們是不是擁有可以讓客戶完全信任的技術平臺,對于客戶來說,我們是能夠提供最好的服務、最有真知灼見的那個,同時還給他們最好的保護,讓他們最為放心。”賀樂賦說道。
差異化是微軟公有云與眾不同之處。比如,公有云最為敏感的問題之一就是數據。全球各個不同市場的監管和法律框架不同,企業對于數據的保密程度也不同,但無論是哪種情況,數據安全是公有云服務的一道紅線,這也是微軟從做公有云的第一天就著力打造的能力。“微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企業。客戶會知道,他們的數據是運行在一個值得信賴的、可以托付的平臺上,所有的計算都是安全和穩定的。”
微軟的另一個差異化優勢在于混合云。絕大多數企業并不希望將所有的數據都跑到公有云上,而微軟傳統的服務器產品就是最好的私有云方案。相比于亞馬遜這類互聯網企業提供的公有云服務,微軟作為傳統IT企業可以將公有云和私有云協同,形成一個高效、統一的混合云方案,這種差異化也使得微軟獲得了更多客戶的認同。
微軟的云起步稍晚,但差異化恰恰迎合了公有云競爭的一個大趨勢,所以有著強勁的增長勢能。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ynergy Research的報告顯示,2016年在全球公有云市場,微軟已超過Google,成為僅次于亞馬遜的第二大公有云服務提供商。而截至2018年三季度,亞馬遜AWS占全球公有云市場32%的市場份額;微軟以17%排名第二;Google以8%排名第三。
今天,行業對于ABC(A為AI,B為大數據,C為云計算)三位一體的公有云已經形成共識。以前的競爭在C的層面,而未來的競爭將在B和A的層面展開。這也是懂懂筆記在文章開篇時所提到的,今天互聯網企業和傳統IT企業都在向To B的大方向上并軌,但今天的To B不是過去簡單的信息化、數字化,也不是簡單的把業務搬到公有云上,而是通過ABC三位一體的服務,給客戶創造新的價值。
顯然,公有云的競爭,進入到了更高層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