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市場誰將率先邁入“深水區”?
在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技術中,云計算是當仁不讓的主要力量,互聯網企業、IT基礎設施供應商、新創公司,以及傳統的軟件企業等,紛紛加入戰局。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6/381865.htm人們不由地思忖,究竟誰會是未來的勝出者?
云計算仍處于爆發增長期
毋庸置疑,由IaaS、SaaS和PaaS共同組成的公有云市場仍處于快速的增長中,引無數巨頭競折腰。
賽迪顧問最新發布的《2017-2018年中國云計算市場研究年度報告》指出,軟件即服務(SaaS)仍是全球公有云服務市場最大的細分市場,2017年市場規模達到455億美元。倘若說公有云IaaS打下了基礎的話,那么SaaS就代表了即戰力,它意味著企業的經營管理可以通過這一創新的軟件應用模式得以快速實現,而無需冗長繁雜的部署時間,生產力將由此得到最直接和迅速的提升。
中國市場的情況與全球,尤其是與美國相比有所不同。雖然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公有云領域里的最大一塊蛋糕歸于IaaS,而不是SaaS。
出現這種情況并不奇怪。畢竟從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和規模而言,中國較美國仍有一定的距離,因此目前中國云計算公司普遍都是著眼于基礎設施的提升方面——這是一個在當前看來顯而易見的巨大市場。
對于中國SaaS市場來說,IaaS市場規模的領先可能只是暫時的,或許在未來幾年就能完成超越。需要強調的是,二者之間并非對立關系,而是依存關系,IaaS是SaaS的根本,IaaS的突飛猛進意味著SaaS擁有著穩固的發展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事實上,目前中國SaaS市場也同樣保持著高速的增長,規模超過百億元,一批通用型的SaaS軟件嶄露頭角,更多的創業型公司也紛紛選擇以SaaS作為突破口。
惟一的問題,是目前中國SaaS的市場中仍缺乏像美國Salesforce那樣的產業巨頭,集群和示范效應并不十分突出——不過產業界也有不同的聲音,即認為Salesforce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產業創新,尤其是對那些小型企業而言。
傳統軟件企業的云轉型
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的階段,廠商之間各種針鋒相對的舉措層出不窮,各種口水戰也著實令人有些視覺疲勞。
在這種喧囂中,以用友為代表的軟件服務商們加速向云服務的戰略演進,就成為中國云計算市場的一大亮點,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價值。
作為中國本土企業管理軟件的“頭號玩家”,用友已經走過了三十個春秋。從最早的會計電算化,到后來進入企業管理軟件領域,再到如今提供云服務+軟件+金融服務,用友已進入到全新的發展階段。
毋庸諱言,云計算尤其是SaaS模式的出現,對傳統軟件是一種不折不扣的顛覆。即便強大如企業管理領域的用友,乃至全球軟件龍頭企業微軟等,也不能例外。
過去的軟件工程往往采用的是結構化范型,適用于代碼量適中的軟件開發方式,但是這種模式在大規模的軟件開發組織和維護方面困難重重,復用性也不是很好。
也許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某些方面曾經認為,用友這樣的老牌企業將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最終被云計算時代拋下——事實證明這種觀點是片面和不正確的。
我本人從來沒有動搖過對用友的信心,這并非出于執拗抑或頑固。記得早在2010年,用友就發布了云計算戰略,在2011年采訪用友網絡董事長王文京時,他就創造性地提出了“數據驅動的企業”。應該說,這種觀點在當時是相當超前的,今天產業界充斥的各種類似聲音,完全可以視作“數據驅動的企業”這一觀點的翻版和加工。
同樣,王文京和用友也從未忽視過大洋彼岸的Salesforce,及其引領的SaaS商業模式,并認為這一模式必將成為企業管理軟件的發展之路。
不過,用友畢竟服務于數百萬家企業,客戶對SaaS服務的認同是用友必須跨過去的一道坎。與此同時,用友原有的商業模式、應用類型、技術架構等,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變化。
就像藍色巨人IBM向云計算的漫長轉型一樣,用友需要做的不僅是顛覆自身,還需要一些時間和足夠的耐心。
中國的云計算應用正在進入深水區,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之外,對傳統行業的滲透、綜合企業級服務能力的打造,將是云服務供應商決勝未來的關鍵因素,而用友在行業領域三十年的深厚功底,必然會在“深水區”階段全面顯現出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