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玩家們:戰略、基因、技術與新規則
最近歐洲GPDR開始實施,引發了全球的關注,數據隱私及數據產權必然影響云計算市場的發展,野蠻生長的云計算需要調整新規則,而誰能夠在未來嚴格遵守商業規則,保護好客戶的數字產權,誰將贏得市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80726.htm分析的結構
中國的云計算市場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預期的高增長態勢吸引了很多云計算玩家,他們依靠自己的資源稟賦和結構性優勢,從不同的角度進擊這個市場。
大玩家既有本土的阿里巴巴、華為、騰訊,也有國外的亞馬遜,中小玩家主要是本土的百度、紫光、浪潮。
一般來說,市場的生態和游戲規則一般都是有大玩家們決定的,他們彼此競爭和妥協,形成云計算生態的基本游戲規則,并決定這競爭的烈度和行業利潤。
所以討論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玩家們,我們必須把目光聚焦在大玩家身上。毫無疑問,阿里巴巴、華為、騰訊和亞馬遜,都可以入選。
在我看來,了解這些云計算大玩家,最好建立一個分析的結構,有效的結構才能客觀的了解這些大玩家的競爭力,關于分析結構,我將采用如下結構:
戰略定位:或者說叫戰略野心,用來分析云計算玩家對自己在云計算市場的定位和認知、預期;
內部資源稟賦結構:獨有的、能夠對云計算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技術、能力、資源;
外部生態構建模式:圍繞自身產品與云計算上下游伙伴協同的模式、規模。
戰略定位,智能社會對決普惠科技,聯接VS連接
早在2016年華為就公開表述了自己的云計算戰略:成為智能社會的使能者與推動者。這個戰略可以分解為三個層次,產品層面華為將“聚焦ICT基礎設施,做創新的云技術提供者”,客戶層面將“做企業云化、數字化戰略的使能者和優選合作伙伴”,生態圈層面將“秉承開放、合作、共贏的原則,做云生態的積極貢獻者”。
華為云在2017年開始強化了自己的邊界,提出“上不碰應用,下不碰數據”,不碰應用是對產業伙伴的承諾。這被解讀為華為云不會做傷害合作伙伴利益的事情,而不碰數據是對客戶的承諾,實在數據資產及其安全日趨重要的今天對客戶重大利益的承諾,這被解讀為華為對客戶數據資產產權的尊重和嚴格保護。
華為對不碰數據的承諾推動行業向好發展,這種承諾,可以說很大程度上也順應了源自歐洲的數據保護大趨勢,必將成為客戶選擇云計算廠商的重要標尺。
阿里云的戰略定位是致力于以在線公共服務的方式,提供安全、可靠的計算和數據處理能力,讓計算和人工智能成為普惠科技。阿里云從服務內部業務開始,逐步擴展到阿里生態的中小企業,通過自主研發的方式成為中國公有云計算市場的頭牌,與其準確的戰略定位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長期的戰略堅持。
騰訊云的定位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修路者”,騰訊云希望可以修建一條連接到智能未來的信息高速公路。這一戰略定位可以看作騰訊連接戰略在云計算領域的具象化,其目標是為“連接政務與民眾,連接企業與個人,最終連接到客戶價值”提供基礎設施。
馬化騰的原話是:“云時代要求我們做好全平臺的用戶的連接,騰訊過去最強的就是連接人和人,但是現在還要連接企業內部的員工,包括政府里的很多用戶,也就是說要從C端拓展到B端和G端的用戶群”。
戰略定位表述的不同,本質上反應的各個玩家對市場的認知和自身競爭優勢認知的不同,本質上是殊途同歸,只不過進入市場的角度和策略不同而已。
我們可以看到騰訊云試圖發揮的是個人用戶規模的優勢,華為云仰仗的自己多年的B端市場和產品技術優勢,阿里云則仰仗自己在電商領域積累的中小企業生態優勢。
內部資源稟賦結構,電信基因PK互聯網基因
所謂內部資源我是指云計算的玩家們所獨有的、能夠對云計算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的技術、能力、資源。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的確各有千秋。
阿里云
阿里云作為中國最早認識到云計算價值的玩家,經歷了長期的戰略投入,其核心產品走的是自主研發的模式,而且在近幾年開始對部分核心硬件和服務器開始定制,在國內云計算市場可謂獨樹一幟,國際上也主要是AWS可以比肩,走的自主研發模式。比如阿里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就獲得了國家級的認證和認可。
華為云
在云計算產品研發中,華為對開源社區貢獻最多,比如在2017年OpenStack基金會公布了一項對全球用戶的調查結果,華為入圍OpenStack十大廠商,并推出了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完整的云計算解決方案;
同時華為還是CNCF(Linux基金會旗下的非營利組織,旨在推動Kubernetes及容器的發展)初創及白金會員,在2017年10月,華為獲得Kubernetes社區首屆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席位,其在在容器和編排技術的貢獻和實力獲得業界認可。
客觀的說,這種技術路線各有優劣勢,自主研發具有極強的可控性,無需產業協調,可以快速的按照自己的戰略響應市場的需求,但是在開放性上不如開源系統。
開源系統則是經歷了產業技術專家的全球范圍的協同,具有較高的開放度,目前全球500強公司接近一半已經基于各種OpenStack發行版建立了私有云。但是相比商業云計算系統集成度和復雜度較高,響應市場較慢。
騰訊云
國內另一個玩家騰訊云核心云計算系統基于OpenStack,采用的是開源+部分自研的模式,比如大規模調度系統,騰訊曾經宣稱是自主研發。
但是騰訊在云計算領域的技術實力和華為與阿里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比如在客戶層面華為云經受住了歐洲運營商嚴苛的考驗,是德國電信的云計算伙伴;阿里云自身在場景上每年的雙十一壓力測試也為阿里云的進步提供了機會,而騰訊則缺少這樣相似的實際驗。
當然,在游戲領域,騰訊云也有驗證機會,但是與阿里云和華為云所面臨的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企業基因
從企業基因上看,華為云和阿里云具有相似性,但是又不同,騰訊云則是完全不同。華為和阿里從誕生之日起就是以服務B端客戶(企業)為主的,不同在于華為一開始服務的是大型運營商客戶、政府客戶和大型企業集團,阿里一開始服務的是中小企業客戶,但其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都是以服務B端客戶構建的,所以到了云計算時代,對阿里和華為來說,只不過是在企業價值鏈上疊加一個新的戰略機會點,無需動筋骨。
騰訊則不同,一開始服務的個人客戶,C端用戶,對企業、政府、行業涉足較晚,業務涉及的深度和行業涉及的廣度,都無法與阿里和華為相比,關鍵是其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需要重新再造,以匹配服務政企客戶的要求,這使得騰訊云面臨內部基因上的劣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