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將至 高鎳化趨勢下中國動力電池路在何方?
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將突破120萬輛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104case.com/article/201805/380327.htm在上午論壇的最后環節,OFweek行業研究中心咨詢項目經理胡林林帶來了精彩的研究報告分享,論述了“數據分析鋰電市場趨勢及鋰電供應鏈創新”。

“中央NEV政策:在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財稅等方面初步建立了政策支持體系,涵蓋從研發、產業化到推廣應用全產業鏈環節。” OFweek行業研究中心咨詢項目經理胡林林認為,國家出臺的整車政策對動力電池的影響是間接卻強大!
胡林林分析認為,未來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將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18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將突破120萬輛。動力電芯市場賽道逐漸固化,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和垂直一體化趨勢明顯,各環節實力強勁的廠商開始拓展新業務以期強化產業鏈核心競爭力。
富鋰錳基材料產業化已經成熟
在下午的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教授趙世璽介紹了“當前鋰電池正極材料選擇與技術研究進展”。

趙世璽教授認為,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展,鋰電池性能的提升也越來越顯著,而現階段,碳酸鋰等原材料的價格波動制約著動力電池成本的降低。
“一直以來,中國的電池路線容易受到日韓的影響,沒有形成自身的路線。”趙世璽教授認為,中國鋰電行業的同仁不能盲目跟隨日韓和歐美,要從基礎研發著手,形成自己有獨特優勢的材料路線。
“現在高鎳三元成為行業的熱點,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鈷材料價格的上漲。”趙世璽教授認為,高鎳材料目前穩定性還不夠,并且在低溫情況下面臨挑戰,而富鋰層狀錳基氧化物正極材料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案。
材料投資可以選海外標的
上海格派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棟強在研討會上重點分享了“鎳鈷鋰投資策略分析及格派新能源之探索”。

“中國在鎳鈷材料方面還主要依賴進口。”曹棟強介紹,鈷資源主要來自于剛果,剛果局勢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鈷在全球供應量和價格變化。中國成為鈷礦主要加工的基地,2017年中國的精煉鈷產量為7萬噸,97%來自于進口,且主要從剛果進口。
主力礦山的產量預計保持穩定,今年大規模擴產的可能性不大。曹棟強還給出了投資建議,他認為,目前國內在鎳、鈷等原材料方面缺乏足夠的優質資源,投資可以考慮海外的標的。
高鎳化趨勢下安全管控是第一要素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海林分析了動力電池技術發展趨勢,張海林認為,在滿足安全性、壽命等指標的前提下,大幅提升電池能量密度,延長續航里程,降低成本,成為各大新能源車企的共同期待。

“安全是動力電池的首要指標,不能單純為了追求高能量密度而犧牲電池的安全性。” 張海林分析認為,特斯拉電動汽車最近屢出事故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采用的鎳鈷鋁材料在受到碰撞時,容易發生熱失控的風險。
隨后,張海林還重點分析了動力電池在高鎳化趨勢下的安全管控。他認為,NCM、NCA和錳基固溶體等正極材料的熱穩定性差,在200-300度的范圍內存在分解放熱,加重了電池的安全隱患,導致電池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針對高鎳化趨勢,必須要有更嚴加嚴格的安全設計和生產管控!
500Wh/kg 固態鋰金屬產業化待啟
美國麻省固體能源公司(SolidEnergy)創始人兼CEO胡啟朝介紹了能量密度可達500瓦時/千克的鋰電池。

胡啟朝首先介紹了鋰電池技術發展的趨勢,從路線發展圖來看,固態鋰金屬電池是追求能量密度的最優方案。目前純固態金屬電池一般都應用在軍事、衛星和無人機等先對高端的領域。
“鋰金屬在性能上可以超過石墨和硅碳負極,而且可以做的體積更小。”胡啟朝介紹,控制鋰枝晶技術,基于固態電解液的方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壽命衰減的難題。但目前,固態鋰金屬電池成本較高,更適用于輕量化和不太注重于成本的應用領域。
在下午的演講結束后,與會的演講嘉賓還舉行了圓桌討論,就原材料漲價和動力電池降低成本的路徑、動力電池提升能量密度的途徑和鋰電池的梯次利用3個議題交換了彼此的觀點。并與臺下的觀眾積極互動。

在本次研討會的最后,OFweek2018中國鋰電行業年度評選儀式正式啟動!

評論